[实用新型]一种LED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2937.5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6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罗锦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H01L33/5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293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LED结构。
背景技术
LED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作为目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我国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例如申请号为CN200610140330.6,公开号为CN101192638的中国专利“发光二极管元件”,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括:底座;发光二极管芯片,置于所述底座上;荧光粉层,与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相接设。所述荧光粉层为荧光粉与环氧树脂、水玻璃或硅胶调和成的液体层。所述荧光粉层为固态或胶态薄膜。所述荧光粉层通过覆盖层与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相接设。此专利的产品不足之处在于,灯源发光效率不好, LED光源长期使用后光衰严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灯源发光效率不好, LED光源长期使用后光衰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LED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LED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LED芯片,所述LED芯片外设置有硅胶层,所述硅胶层外依次设置有第一荧光粉层、第二荧光粉层、第三荧光粉层和第四荧光粉层,所述第一荧光粉层为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所述第二荧光粉层为绿色荧光粉层,所述第三荧光粉层为蓝色荧光粉层,所述第四荧光粉层为红色荧光粉层,所述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的厚度为230微米,所述第二荧光粉层、第三荧光粉层和第四荧光粉层均为350微米。
所述第二荧光粉层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为棒状。
所述第三荧光粉层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为球状。
所述第四荧光粉层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为球状。
所述第二荧光粉层、第三荧光粉层和第四荧光粉层均为无机荧光粉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与三色荧光粉层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LED芯片亮度足够强的前提下,降低了LED亮度的衰减,同时也保护了人眼,使人眼不会因为LED亮度过强而受到伤害。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荧光粉层和LED芯片之间设置的硅胶层,硅胶是一种粒状多孔的二氧化硅水合物,由硅酸钠加酸后洗涤干燥制得,主要用作干燥剂以及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中的吸附剂。虽名称为“胶”,它实际上是一种固体,外表呈透明或乳白色。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荧光粉层与第三荧光粉层、第四荧光粉层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不同,则增强了LED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壳体1,凹槽2, LED芯片3,硅胶层4,第一荧光粉层5,第二荧光粉层6,第三荧光粉层7,第四荧光粉层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LED结构包括有壳体1,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凹槽2,在所述凹槽2内设置有LED芯片3,所述LED芯片3外设置有硅胶层4,所述硅胶层4外依次设置有第一荧光粉层5、第二荧光粉6层、第三荧光粉层7和第四荧光粉层8,所述第一荧光粉层5为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所述第二荧光粉6层为绿色荧光粉层,所述第三荧光粉层7为蓝色荧光粉层,所述第四荧光粉层8为红色荧光粉层,所述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的厚度为230微米,所述第二荧光粉6层、第三荧光粉层7和第四荧光粉层8均为350微米。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层与三色荧光粉层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LED芯片3亮度足够强的前提下,降低了LED亮度的衰减,同时也保护了人眼,使人眼不会因为LED亮度过强而受到伤害。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29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