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汽缸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5904.3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7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孙仁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志成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5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水冷 汽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汽缸头。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汽缸头是发动机中的主要发热部位,汽缸头的表面温度高达200℃以上。汽缸头的热负荷过高导致整个发动机温度高,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以及汽缸头内零部件的可靠性,以致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使发动机工作中产生较高的噪声等。因此,需要将工作中的发动机温度数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以内。
现有的水冷汽缸头的水腔均位于燃烧室上方的汽缸头体中,仅对燃烧室周边进行水冷却,汽缸头体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小,进气道及排气道周边的热量不能被快速带走,对汽缸头的冷却效果不佳。当发动机为大功率发动机时,产生的热量更高,仅仅依靠传统的水冷汽缸头水冷散热更是不能满足发动机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汽缸头,它能够同时对燃烧室、进气道、排气道进行大面积冷却,迅速带走热量,提高冷却效果。保证汽缸头内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增加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汽缸头,包括汽缸头体,汽缸头体内设有燃烧室、进气道、排气道,所述进气道、排气道位于燃烧室的上方,所述汽缸头体内设有供冷却水通过的水道,该水道包括位于燃烧室上方的冷却水腔,该冷却水腔位于进气道、排气道之间,冷却水腔向排气道周围延伸形成第一冷却水道,第一冷却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头体,第一冷却水道的该端连接进水口,冷却水腔向进气道周围延伸形成第二冷却水道,第二冷却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头体,第二冷却水道的该端连接出水口,所述第一、第二冷却水道分别纵向环绕在进气道、排气道周围形成局部包围。
所述冷却水腔从燃烧室上方包裹燃烧室。
所述第一、第二冷却水道分别径向包裹排气道、进气道。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汽缸头体内设有供冷却水通过的水道,包括位于进气道、排气道之间的冷却水腔,该冷却水腔位于燃烧室的上方,用于快速带走燃烧室产生的热量,冷却水腔向排气道周围延伸形成的第一冷却水道用于快速带走排气道周围的热量,冷却水腔向进气道周围延伸形成的第二冷却水道用于快速带走进气道周围的热量,第一冷却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头体,第一冷却水道的该端连接进水口,第二冷却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头体,第二冷却水道的该端连接出水口,进、出水口连通水箱形成冷却回路,循环冷却汽缸头。由于排气道的温度较高,冷却水首先进入第一冷却水道快速带走排气道周围的热量,冷却效果更好。第一、第二冷却水道分别纵向环绕在排气道、进气道周围形成局部包围,便于均匀吸收排气道、进气道周围的热量,提高冷却效率。
水腔从燃烧室上方包裹燃烧室,增加汽缸头体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对汽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
第一、第二冷却水道分别径向包裹排气道、进气道,增加汽缸头体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对汽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同时对燃烧室、进气道、排气道进行大面积冷却,迅速带走热量,提高冷却效果。而且,第一、第二冷却水道增大了整个汽缸头中的储水量,能更多、更快的带走热量,从而迅速降低汽缸头温度。保证汽缸头内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增加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C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D-D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水道砂芯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汽缸头体,2为燃烧室,3为进气道,4为排气道,5为冷却水腔,6为第一冷却水道,7为第二冷却水道,8为进水口,9为出水口,10为水道砂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志成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志成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59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