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5830.1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4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朱炜;李建刚;许戈;张斌;李红剑;张立;宋蔚;张俊雄;李承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柴油机 缸盖 总成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尤其是一种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属于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一般采用直线型或回型布局,占地面积较大,造成一定区域的浪费。在传统的装配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以人工为主,设备为辅的装配及检测方式;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不能适应自动化和高质量的生产要求。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整线节拍能满足130S的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并且按传统生产线布局,生产线至少需要10名以上的操作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该生产线有效地提升了整线自动化程度及装配质量,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使整体布局更加节约。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包括首尾相接的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第五线体和第六线体,在所述第一线体上依次安装上线气动平衡吊、缸盖气门阀杆安装及检测设备和第一气缸盖翻转机;在所述第二线体上依次安装气门下沉量检测机和气门弹簧检测设备;在所述第三线体上依次安装气门弹簧座安装机、气门锁夹自动装配机、第一转台和气门锁夹返修安装机;在所述第四线体上依次安装气门锁夹安装质量检测设备、气门拍打机和气门泄漏量检测设备;在所述第五线体上依次安装喷油器及横杆压入机、第三转台、喷油器螺栓及横杆拧紧机、喷油器伸出量检测机、缸盖临时下线电动葫芦和缸盖下线桁架机械手;特征是:所述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第五线体和第六线体包围形成折弯状的工作区域,在第三线体和第五线体之间连接返修线体。
所述返修线体的一端连接第一转台,另一端连接第三转台。
在所述返修线体上安装第二返修进出便梯和第二气缸盖翻转机。
在所述喷油器螺栓及横杆拧紧机和喷油器伸出量检测机之间安装第一返修进出便梯。
所述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第五线体、第六线体和返修线体采用摩擦式机动辊道。
所述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第五线体和第六线体依次通过转台首尾相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操作人员,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线效率,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保证整线生产节拍在130S之内;(2)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节省劳动力,整条生产线布置6人即可,实现一人负责多机,不仅提升整线自动化程度及装配质量;而且还节约了劳动成本;(3)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场地,布置并联返修线体,确保不合格件可以进行在线返修,有效提高了生产线效率;使整体布局更加节约;(4)本实用新型满足了批量生产的要求,确保整线生产节拍在130S之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重型柴油机缸盖总成部装生产线包括上线气动平衡吊1、缸盖气门阀杆安装及检测设备2、第一气缸盖翻转机3、气门下沉量检测机4、气门弹簧检测设备5、气门弹簧座安装机6、气门锁夹自动装配机7、第一转台8、气门锁夹返修安装机9、气门锁夹安装质量检测设备10、气门拍打机11、气门泄漏量检测设备12、第二转台13、喷油器及横杆压入机14、第三转台15、喷油器螺栓及横杆拧紧机16、第一返修进出便梯17、喷油器伸出量检测机18、缸盖临时下线电动葫芦19、缸盖下线桁架机械手20、第一线体21-1、第二线体21-2、第三线体21-3、第四线体21-4、第五线体21-5、第六线体21-6、第二返修进出便梯22、第二气缸盖翻转机23、返修线体24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通过转台首尾相接的第一线体21-1、第二线体21-2、第三线体21-3、第四线体21-4、第五线体21-5和第六线体21-6,第一线体21-1、第二线体21-2、第三线体21-3、第四线体21-4、第五线体21-5和第六线体21-6包围形成折弯状的工作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5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