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轮转向铰接式BRT公交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1447.0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2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那景新;李婷婷;高剑峰;张苹苹;袁正;关丹丹;王童;杨志超;刘玉;郭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47/02 | 分类号: | B62D47/02;B60D5/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寿珍;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转 铰接 brt 公交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结构设计领域,是一种新型铰接式客车结构形式。
技术背景
由于机动车发展过快,导致能源紧缺、能源价格昂贵,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城市环境恶化,快速公交系统被国际公认是应对上述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公交优化”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公交市场化改革的进行,绿色公交及公交一体化的发展,新的公交方式如BRT(大容量快速地面交通)等,使城市客车快速发展、科技含量迅速提高,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特点的快速公交系统(BRT)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产物。
铰接式客车(图1)的结构特点:铰接式客车是由铰接装置相连接且互相连通、乘客可在其间走动的两个刚性车厢体所组成的客车。铰接式客车可以满足大容量快速地面交通的需要。同时,近期国家对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BRT)的规划建设,使铰接式客车正越来越受到各大汽车厂家的青睐。目前开发的铰接式客车多为18m大容量的铰接客车,如图5所示,传统的铰接式客车前轮转向,前后两车厢由一个灵活的铰接盘连接在一起。传统铰接式客车应用于BRT系统所需要的转弯通道宽度较大,占用较多的交通空间。对于发动机后置的客车结构,需要使用高成本的推式铰接盘。对于全承载式低地板的客车结构,前桥需要使用低地板车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减小铰接式BRT公交客车需要的转弯通道宽度,提出了一种中轮转向、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全承载式低地板铰接式客车。
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中轮转向铰接式BRT公交车由前后两段即主车1和副车2组成,前轮6和中轮7位于主车1,后轮8位于副车2,
将前轮6设置为驱动轮,中轮7设置为转向轮,发动机5前置,所述的主车1和副车2之间使用拉式铰接盘4和软篷3连接,副车2长度不小于主车1长度。
所述的发动机5纵置于前悬部位,发动机5中心位置位于前轴前方1.2-2.5米处。
所述的副车2长度与主车1长度的比值在1.0~1.5范围内。
所述的前桥采用普通驱动桥,转向桥和后桥采用低地板车桥,转向桥在主车1后部,即整车的中部,主车1前桥后端到副车2车尾采用低地板设计。
所述的前桥和后桥的车桥系统分别由四个轮胎、四个空气弹簧组成,并且设置有横向稳定杆;转向桥的车桥系统由两个轮胎、两个空气弹簧组成。
所述的主车1在前桥以后布置一个车门,副车2上布置两个车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减小了铰接式客车的转弯通道宽度,从而减少了BRT系统的专用道占地面积,节约了道路资源。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用拉式铰接盘替代推式铰接盘,前桥用普通驱动桥替代低地板车桥,从而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前桥两端用双轮胎,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客车的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传统铰接式客车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中轮转向铰接式客车侧面示意图
图3:中轮转向铰接式客车底架俯视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主要尺寸参数示意图
图5:前轮转向铰接式客车转弯示意图
图6:中轮转向铰接式客车转弯示意图
其中:1、主车 2、副车 3、软篷 4、铰接盘 5、发动机 6、前轮即驱动轮 7、中轮即转向轮 8、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本方案提出的中轮转向铰接式BRT公交客车,如图2、3所示由前后两段组成,前段称为主车1,后段称为副车2,副车2长度不小于主车1长度。前轮6和中轮7位于主车1,后轮8位于副车2。该铰接式客车中轮7转向,前轮6驱动,发动机5纵置于客车的前悬部分,主车1和副车2之间用一个拉式铰接盘4和软篷3连接。中桥(转向桥)的悬架系统由两个轮胎、两个空气弹簧组成。前桥(驱动桥)和后桥的车桥系统分别由四个轮胎、四个空气弹簧组成,并且设置有横向稳定杆。转向桥在主车1后部,即整车的中部。该客车是全承载式低地板铰接式客车,主车1前桥(驱动桥)后端到副车2车尾采用低地板,一级踏步,车门处通道平坦。驱动桥采用普通驱动桥,转向桥和后桥采用低地板车桥。由于驱动桥以后采用低地板结构,因此不在驱动桥以前布置车门,主车1在驱动桥以后布置 一个车门,方便驾驶员和乘客上下车,副车2上布置两个车门,根据实际需要,将车门布置在车身左侧或右侧,也可以双侧布置车门。
前桥两端用双轮胎,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客车的制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14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EVA加强平面拖把
- 下一篇:一种拖把杆的旋转驱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