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29200.6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8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祥;裴智果;吴云良;钟金凤;马玉婷;王策;严心涛;赵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J11/00 | 分类号: | G01J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子 计数 校正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子计数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及其微弱的光信号,可以看作为离散的光子脉冲,可以通过光子计数的方法进行探测。目前有很多成熟的产品可以实现光子计数,探测微弱光信号,比如日本滨松公司的光子计数模块c8855-01。现有的光子计数模块如图1所示
光电检测器接收到光子,产生电子脉冲,经过放大器形成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再经过脉冲整形装置之后,形成矩形脉冲信号,方便计数器计数。根据设定的鉴别电平,信号大于鉴别电平时,计数器加1,代表一个触发的光子事件。
显然,按照上述方法,如果是两个或者多个光子触发信号,或者是一个光子脉冲下降到鉴别电平之前又产生光子脉冲,两个脉冲重合的情况,都计为一个触发事件,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计数结果比实际的光子数要少,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校正。
专利200710008120.6(光子计数方法和设备)对上述的情况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使用交叠脉冲计时器来分析重叠的光子脉冲,使用额外的强度鉴别器分析多光子脉冲。这一方法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但是需要增加计时器以及强度鉴别器,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及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装置及方法,不需计时器和强度鉴别器,能直接检测出光子数。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装置,包括光电检测器,所述光电检测器通过放大器连接脉冲整形装置,所述脉冲整形装置通过计数器连接算法处理装置。
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光子通过光电探测器形成产生电子脉冲,经过放大器形成脉冲信号,设置鉴别电平为0.5光子,脉冲信号再经过脉冲整形装置之后,形成矩形脉冲信号,通过计数器对光子脉冲进行计数,得到光子计数N;
步骤2)确认最小脉冲宽度,通过数据手册确认系统最小脉冲宽度Tw;
步骤3)计算校正系数ξ,通过公式 ,计算出校正系数ξ;
步骤4)修正后的结果,实际光子数用Nξ表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鉴别度强,准确并能灵敏地检测出光子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光学计数模块;
图2为本发明的模块图。
图中标号说明:1、光电检测器,2、放大器,3、脉冲整形装置,4、计数器,5、算法处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2所示,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装置,包括光电检测器1,所述光电检测器1通过放大器2连接脉冲整形装置3,所述脉冲整形装置3通过计数器4连接算法处理装置5。
一种光子计数的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光子通过光电探测器形成产生电子脉冲,经过放大器形成脉冲信号,设置鉴别电平为0.5光子,脉冲信号再经过脉冲整形装置之后,形成矩形脉冲信号,通过计数器对光子脉冲进行计数,得到光子计数N;
步骤2)确认最小脉冲宽度,通过数据手册确认系统最小脉冲宽度Tw;
步骤3)计算校正系数ξ,通过公式,计算出校正系数ξ;
步骤4)修正后的结果,实际光子数用Nξ表示。
实施例
光子计数为1M,最小系统脉宽为30ns,则计算ξ=1.0287,即实际光子数可以修正为1.0287M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光子计数过程中,当两个光子的时间非常近时,小于探测器的时间分辨能力,则认为这两个光子是同时到达的,出现的双光子脉冲,其强度是单光子脉冲的两倍,而脉宽变化很小;
当两个光子的到达时间大于探测器的时间分辨能力,而小于计数系统的时间分辨能力,则表现为重叠的光子脉冲,其强度变化不大,而脉宽要比单光子脉冲大。
因此,对于确定的光子计数系统来说,其时间分辨能力为T,则我们可以认为当两个光子到达时间大于T,则可以形成单光子脉冲,不需要补偿,否则就需要补偿。
对于确定的计数系统,一般都有最小系统脉宽这项指标,该指标用Tw表示,若鉴别电平设置为峰高的一半,显然,当两个光子到达时间小于Tw, 光子脉冲信号就会出现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9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座便器的冲水器的模具
- 下一篇:一种磁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