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器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4326.1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柱;吕振兴;齐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仪萍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电极部 电极 绝缘层 块形 线形金属 电极部 互相连接 金属层 电流分布均匀性 透明导电层 方向延伸 互相分离 发光层 衬底 半导体 暴露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所述LED器件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半导体衬底、P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和N型半导体材料层,且暴露出部分N型半导体材料层。P型半导体材料层和N型半导体材料层上分别形成有互相分离的P‑电极和N‑电极,P‑电极和N‑电极且均分别包括绝缘层、透明导电层和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互相连接的P‑块形金属电极部和P‑线形金属电极部与互相连接的N‑块形金属电极部和N‑线形金属电极部;所述N‑块形金属电极部自所述N‑线形金属电极部起朝所述P‑块形金属电极部的方向延伸,所述N‑电极的绝缘层位于所述N‑线性金属电极部的正下方。本发明通过在所述N‑线性金属电极部的正下方设置绝缘层,增加N型GaN层中电流分布均匀性,进而提高LED器件的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LED器件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为LED)具有寿命长、耐冲击、抗震、高效节能等优异特征,在图像显示、信号指示、照明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GaN基发光二极管近年来发展迅猛,LED芯片工艺日渐成熟,提高LED芯片的亮度和良率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现有的LED器件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其中图1所示为LED的横截面的结构,图2所示为LED器件的电极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1中所示,所述LED器件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10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0上的N型GaN层240,形成在N型GaN层240上的P型GaN层270,以及N型GaN层240和P型GaN层270之间的发光层220,所述发光层为量子阱层。在所述P型GaN层270和发光层220中还形成有开口,以暴露出部分所述N型GaN层240。
在所述P型GaN层270和暴露出来的所述N型GaN层240上分别形成有P-电极和N-电极,所述P-电极和N-电极互相分离。
其中,所述P-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P型GaN层270上的绝缘层370,形成在所述绝缘层370和所述P型GaN层270上的透明导电层570,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导电层570上的P-电极的金属层700。所述绝缘层370位于所述金属层700的下方,并且略超过所述金属层700覆盖区域。所述绝缘层370可以阻止不透明的金属层700与所述P型GaN层270接触,避免电流流到金属层700的正下方处的P型GaN层270,引起金属层700的正下方处的发光层220发光,却被不透明的金属层700的挡住,即所述绝缘层370能调节电流的分布,避免造成发光效能的浪费。所述透明导电层570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P型GaN层270和所述金属层700接触,使得电流可以传导在绝缘层370没有覆盖到的P型GaN层270中,即没有被透明的金属层700的挡住的P型GaN层270中。即所述透明导电层570能够调节电流的分布,增加器件的电流分布均匀性。
所述N-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开口暴露出来的所述N型GaN层240上的透明导电层540,形成在所述透明导电层540上的N-电极的金属层400。
另外,在所述LED器件结构的表面还形成有钝化层900作为器件保护层和隔离层,所述钝化层900暴露出P-电极的金属层700和N-电极的金属层400以适于和外界连接。
上述LED器件结构应用于中大功率LED芯片时,器件尺寸较大,为了扩展电流的效能,会在电极的金属层中增加较多线形电极,以增加器件的电流分布均匀性。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LED器件的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中可见,所述P-电极的金属层700包括互相连接的P-块形金属电极部760和P-线形金属电极部710;所述N-电极的金属层400包括互相连接的N-块形金属电极部460和N-线形金属电极部410。所述P-电极中所述绝缘层370位于所述金属层700的下方,并且略超过所述金属层700覆盖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43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