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隔离车门门框湿区和干区的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1566.X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0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W·克莱因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隔离 车门 门框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隔离车门门框湿区和干区的薄膜。
背景技术
根据通常的背景技术已知用于机动车的车门。通常情况下,车门分为外部的湿区和朝向内饰板方向的干区。湿区为不完全防止水和灰尘进入的区域,其中水或者灰尘例如可以通过车窗密封条、尤其在车窗打开或者部分打开的情况下进入湿区。为了不让雨水蓄积,车门通常在下部设有排水开口。因为车门外侧通常存在门锁,所以在从车里内部打开车门时必须设计一根鲍登钢索,该钢索为了解锁将把手和门锁相连接。干区和湿区经常借助可避免水或者灰尘侵入的薄膜加以隔离。
在DE102007001039A1中已知一种用于车门的密封膜,该密封膜具有槽状开口,鲍登钢索穿过该开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其中一个技术问题在于,进一步降低灰尘或者水侵入车门区域的可能性。
因此,提供一种用于隔离在机动车内的车门门框湿区和干区的薄膜。该薄膜包括用于操作件通过的开口,该开口设计在袋状成型部中。
由此,相对于车门薄膜中通常使用的槽状开口,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改进,因为袋状成型部围绕操作件安置,因而可以实现对公差的补偿。开口的尺寸不再需要由公差数据进行推导,而在根据当前技术水平的槽状开口中则需要考虑上述内容。此外,作为附加的优点,袋状成型部还可以避免开口被撕裂。
在实施方式中,该开口在袋状成型部的最突出位置上,其可设计为十字形、圆形、椭圆形、星形切口或者穿孔。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开口形成用于操作件通过的密封。相对于车门薄膜中通常的槽状开口,可以改进对水和灰尘的隔离,因为开口围绕操作件,并且由此可以附加形成密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操作件包括鲍登钢索、电缆或者电缆束。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所有已经公开的操作件,且可以将它们简单地集成在车门中。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袋状成型部形成突起的结构件,该结构件朝向内饰的方向定向。
在本示例中,袋状成型部朝向内侧方向安置,其中,袋状成型部具有通常为锥状的外壁,其在锥形尖部存在开口。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袋状成型部能借助冲压法或压印法进行制造。
对此,袋状成型部制造成本较低,且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对薄膜的密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薄膜由塑料制造。
塑料薄膜允许借助简单的制造方法,例如冲压法制造出袋状成型部。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袋状成型部的开口与操作件的横截面相互匹配。
由此在确定开口的形状时可以使得在操作件四周不形成或者仅形成尽可能小的缝隙,从而改进密封效果。
此外,还提供一种机动车车门,在该车门的内饰和门框之间安置有上述类型的薄膜。
此外,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后备箱盖,在其内饰板和车身元件之间安置有上述薄膜。
最后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其中,该车辆配备有上述类型的薄膜,该薄膜用于对车门、后备箱盖以及车门或者车身元件外的能下降的侧窗玻璃进行密封。
湿区和干区的过渡区不仅会出现在车门处。因此本发明也可以用于例如设在车门后部车身上的能下降的侧窗玻璃和敞篷车盖板或者类似装置上。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根据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车门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薄膜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图2的薄膜的另一俯视图,
图4为根据图2的薄膜的横截面视图。
在附图中,相同或者功能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机动车的车门1的分解图。车门1包含车身元件2,该元件例如通过挤压成型和焊接如此成型,使得形成车窗开口3和门框4。门框4通常用于安置各种组件,例如用于遮盖车窗开口3的风挡玻璃、风挡玻璃的电动升降器和类似装置。此外,在车门1的合适部位还安置车门锁5,该门锁用于锁闭车门1。
车门锁5通常通过安装在内侧6上的解锁杆、安装在外侧7的把手以及锁芯或者通过远程无线遥控装置来进行关闭或者打开。
在车门1的内侧6处安置有解锁杆8,该解锁杆安装在内饰板9上。内饰板9具有可以覆盖门框4的形状。此外,内饰板9具有车门把手和储物盒11,内饰板上例如还可以设置其他的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15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