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映射关系自适应调整的手势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26851.0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0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徐向民;范伟龙;梁卓锐;刘晓;梁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映射 关系 自适应 调整 手势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映射关系自适应调整的手势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手势控制、语音控制、人脸识别等非接触式操作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阶段,人机交互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鼠标、键盘、遥控器和触控屏等,也有比较前沿的控制方式,如手势控制、语音控制等。
目前在手势控制方法上,专利申请号为PCT/CN2012/075798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手势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手势进行非接触式操作,实现对目标的远距离操作需要。
目前的非接触手势控制方法存在如下缺陷:映射方式单一固定,不能良好适应各种操作情况,在某些情况下给用户带来了较大的操作难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映射关系自适应调整的手势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控制手的实际操作特点,动态调整手势识别的映射参数,使得用户的操作更加流畅,提升用户非接触手势操作的体验。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映射关系自适应调整的手势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开机;
B.用户以自然状态伸出控制手并在舒适的位置上悬停;
C.摄像头对手势,面部,躯干等重要部位进行识别;
D.根据步骤C获得的数据,确定以初始状态的控制手手掌所在位置作为手操作距离的中心参考点;
E.根据步骤D中确定的中心参考点,结合面部,躯干等的重要部位识别数据,确定人脸宽度L,后台控制系统确定触发映射参数改变的距离梯度值a1L、a2L、a3L,其中axL(x=0,1,2,3…)为长度常数;
F.用户移动控制手,控制系统根据摄像头此时识别的用户手掌与中心参考点的距离,确定当前用户手掌距离中心参考点在整个图像中的绝对距离S;
G.结合步骤E中的距离梯度值axL及步骤F中绝对距离S,比对S与axL的大小关系,确定区间ax-1L<S<axL;
H.根据步骤G中的确定区间,调用axL所对应的映射关系Y=bxX,其中bx表示对应于人手实际操作距离的线性映射比例参数,bx>bx-1,X为人手实际操作距离,Y为在屏幕上的映射移动距离;
I.重复进行步骤F、G、H,不断实时根据手势位置调整手势映射关系Y=bxX中的参数bx;
J.抽样记录用户在当前时刻的线性映射比例参数bx,在一定时间周期根据抽样统计值不断对axL和bxX进行微调,逐渐逼近每个个体用户最舒适的映射比例参数。
本发明可以根据用户控制手的实际操作特点,动态调整手势识别的映射参数,使得用户的操作更加流畅,提升用户非接触手势操作的体验。
前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细化的技术方案可以是:
在所述C步骤中,摄像头会对手势,面部,躯干等重要部位都进行识别,获得手势,面部,躯干等的图像识别数据;
在所述D步骤中,结合控制手手掌与面部,躯干等重要部位的相对位置及在摄像头捕捉画面的绝对位置,确定出中心参考点;
在所述E步骤中,根据所制定的中心参考点,结合图像识别中人脸的绝对长度L,按一定比例关系确定映射参数改变的距离梯度值axL;
在所述F步骤中,动态识别用户控制手手势,不断更新手势的位置信息,确定当前用户手掌距离中心参考点在整个图像中的绝对距离S;
在所述G步骤中,结合步骤E中的距离梯度值axL及步骤F中绝对距离S,比对S与axL的大小关系,确定S的实际所在区间;
在所述H步骤中,每一个距离梯度值axL都有一个对应的线性映射关系Y=bxX,系统后台根据实时确定的S所在距离梯度值axL,调用相应的线性映射比例参数b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6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安全防御系统
- 下一篇:汽车温度预调节控制系统及调节车厢内温度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