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姿态自动平衡调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2751.1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5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胡生亮;陈胜琪;许江湖;曹跃云;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 |
代理公司: | 国防专利服务中心 11043 | 代理人: | 江亚平 |
地址: | 43003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规则 海面 漂浮 姿态 自动 平衡 调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面漂浮体姿态调整领域,特别是充气式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在一定姿态下的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非规则海面漂浮体都具有着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效果,为满足使用需求就要求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姿态。非规则海面漂浮体的使用投放都是人工、遥控和自动投放的,由于海面情况的复杂,在非规则海面漂浮体投放入水后其姿态控制非常困难,因此导致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在入水后无法得到使用姿态,并且难以长时间维持使用姿态,造成非规则海面漂浮体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解决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姿态自动平衡调整装置,不仅可以调整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为使用所需的姿态,而且还可以长时间的稳定这种使用所需的姿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投放姿态调整装置和姿态稳定装置,投放姿态调整装置是由配重体和固定连接绳缆组成,配重体通过固定连接绳缆固定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海水接触面的几何中心;姿态稳定装置包括海水配重袋,海水配重袋固定在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海水接触的边缘部位。
进一步,所述的海水配重袋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固定端开设若干个进水孔。
进一步,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固定于海水配重袋未开设进水孔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投放姿态调整装置,控制了投放过程中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水面接触后得到所需的使用姿态;采用姿态稳定装置使非规则海面漂浮体能克服外力作用,并长时间保持所需的使用姿态。本实用新型使非规则海面漂浮体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姿态自动平衡调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1-非规则海面漂浮体;2-配重体;3-固定连接绳缆;4-配重块;5-海水配重袋;6-进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方式中海面漂浮体为充气式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姿态自动平衡调整装置,包括投放姿态调整装置和姿态稳定装置。投放姿态调整装置是由配重体2和固定连接绳缆3组成,配重体2通过固定连接绳缆3固定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1与海水接触面的几何中心,并使配重体2处于漂浮体与海水的接触面的下方,以保证非规则海面漂浮体在入水的时候,预先设定的与海水接触的面能够与海水接触。
姿态稳定装置包括海水配重袋5、配重块4。海水配重袋5采用PVC材料制作,通过热合固定在非规则海面漂浮体1与海水接触的边缘部位,海水配重袋5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1固定端开设若干个进水孔6。配重块4采用于PVC材料包裹,通过热合固定于海水配重袋5未开设进水孔的一端。海水配重袋5起到在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以使用姿态入水后灌入海水配重的作用,进水孔6在触海水后使海水能够顺利地进入海水配重袋5,配重块4是保证让海水配重袋5与水接触后能够得到正确的姿态,使海水能够顺利的从进水孔6中进入海水配重袋5。
本实用新型是分两个阶段对非规则海面漂浮体的姿态进行控制的调整的,第一阶段为投放过程中的姿态控制,通过固定连接绳缆的连方式使配重体处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海水接触面的几何中心,并处于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海水的接触面的下方,通过对投放姿态调整装置的调整来控制投放过程中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水面接触后得到所需的使用姿态;第二阶段为姿态保持,即在非规则海面漂浮体与水接触部位的边缘加装姿态稳定装置,使非规 则海面漂浮体在入水后通过海水配重袋上的进水口和配重块的配合使海水自动进入到海水配重袋中,使非规则海面漂浮体能克服外力作用,并长时间保持所需的使用姿态,另一方面避免了使用固体配重所带来的体积质量的增加而引起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2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G警务无人机管控系统
- 下一篇:集群可控硅触发控制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