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1215.6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8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蒋伟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苏州)雷达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1/00 | 分类号: | B21C1/00;B21C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2151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拉拔 成型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极加工技术,涉及一种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铠装热电偶以其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机械强度高、密封性能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随着航空发动机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复杂性逐步增加,需要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对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及精度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热电偶传感器,因其功能差,体积大已很难再满足要求而将被逐渐淘汰,因此机载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向着小型化,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传感器的结构优化及减重工作势在必行。
对比国内铠装热电偶式传感器热响应时间我们发现,热电极尺寸分别为Φ2mm、Φ2.5mm的传感器热响应时间分别为2.39s、2.79s。因此减小铠装热电偶电缆的直径成为现阶段实现铠装热电偶式传感器小型、轻量化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有效减轻热电偶传感器的重量、提高热电极的响应时间。
实际生产过程中多采取二次加工的方式来减小热电极头部尺寸。传统的铠装热电偶二次加工多为旋锻加工工艺,该工艺方法通过对铠装热电偶电缆径向的旋转挤压来达到使铠装热电偶电缆变细的目的,但是该加工方式加工过程中容易导致内部偶丝绞丝且外壳易出现裂纹。因此,当铠装热电偶电缆长度较长时旋锻加工的废品率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加工过程中偶丝不受到横向力,不会造成偶丝的绞丝,同时也解决了外壳裂纹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
将铠装热电偶电缆一端头部加工至小于最终需求尺寸,使铠装热电偶电缆可穿过成型模具与牵引装置相连接;
步骤2:
选用比铠装热电偶电缆外径小0.1mm规格的固定成型模具并固定在台架上后,将步骤1加工完成的铠装热电偶电缆穿过成型模具固定在牵引装置上,启动牵引装置,牵引拉拔穿过固定成型模具圆形通孔的铠装热电偶电缆,牵引至大于最终需求长度以为后续工序提供修剪余量;
步骤3:
更换比步骤2圆形通孔规格小0.1mm的固定成型模具后,重复步骤2的操作,依次递减固定成型模具圆形通孔尺寸至最终需求外径;
步骤4:
取下铠装热电偶电缆,修剪长度尺寸后得到最终需求规格的铠装热电极。
所述固定成型模具以0.1mm为步长设置Φ1mm-Φ5mm系列尺寸圆形通孔。
圆形通孔的边缘做倒圆角处理,圆角尺寸为R2mm。
牵引装置以50mm/s的速率牵引铠装热电偶电缆通过成型模具,牵引至大于最终需求长度20mm时为止。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采用特制固定成型模具逐次拉拔铠装热电偶电缆,并控制拉拔速率,从而有效避免热电偶偶丝绞丝及外壳出现裂纹,实际成品率提高至90%以上,且传感器经试车使用符合要求,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成型模具示意图,
其中:1—夹持装置;2—固定成型模具;3—铠装热电偶电缆;4—台架;5—圆形通孔;6-固定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的原理示意图。铠装热电偶电缆3设置在台架4上,穿过台架与固定成型模具2构成的用于拉拔的圆形通孔,且铠装热电偶电缆3牵引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夹持装置。
请参阅图2,其是固定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固定成型模具为中间设有用于拉拔的圆形通孔的凸台结构,两侧通过固定安装孔固定在台架4上。而且固定成型模具以0.1mm为步长设置Φ1mm-Φ5mm系列尺寸圆形通孔,孔的边缘做倒圆角处理,圆角尺寸为R2mm。
本发明热电极拉拔成型加工方法通过对铠装热电偶进行单方向牵引并使其通过一定尺寸规格的模具,并通过逐次更换具有不同尺寸圆形通孔的固定成型模具,从而达到最终成型的目的。当铠装热电偶电缆通过圆滑小尺寸孔径成型模具时,受到模具的横向挤压时缩小其外径尺寸,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将铠装热电偶电缆一端用机械加工(挤压)的方式将头部加工至小于最终需求尺寸,使铠装热电偶电缆可穿过成型模具与牵引装置相连接。
步骤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苏州)雷达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航(苏州)雷达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12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