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笼式联轴器的润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9627.6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7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董亚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D3/22 | 分类号: | F16D3/22;F16D3/84;F16N1/00;F16N21/02;F16N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8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笼式 联轴器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笼式联轴器,尤其涉及一种球笼式联轴器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球笼式联轴器已在当前的机械传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使用的现有技术除了在机械设计手册中规范设计以外,在专利文献中也可以查出一些专利技术,如[201020144222.8《一种球笼联轴器》]、[201110243572.9《一种紧凑型球笼联轴器装置》]和[201110323359.9《带中间支撑式三个球笼关节的同步万向联轴器》]等专利。使用范围一般都是在3000转/分以下的低转速工况条件下。在机械设计手册的规范设计中是不允许超过6000转/分工况中使用。对于当前一些先进行业设备中确需在超过3000转/分以上,特别是需要超过6000转/分到9000转/分的工况中使用,要求工作平稳和安全,对于现有技术目前是不能解决在此高转速旋转条件下的润滑和散热等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都是采用联轴器在安装时的球笼内预先涂抹润滑脂,定期检查维修的方法,这样既要解决对润滑脂的密封问题,还要经常分解检查;对于高速旋转的设备,在球笼内的钢球摩擦还会产生高温,将会很快融化润滑脂,损坏钢球和球笼。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球笼式联轴器的润滑装置是由球笼式联轴器和润滑系统组成。球笼联轴器包括主动轴、外壳、钢球、星型轮、中间轴和球笼保持架,其中主动轴和外壳为一体结构,从动轴通过端齿与中间轴的另一侧球笼外壳上的端齿连轴器相联接,星型轮用螺母固紧在中间轴上。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油的供油孔、喷嘴、喷嘴座、孔板、球笼盖、滑油腔和回油套管。当主动轴、中间轴有轴间角时,由于钢球在外壳的内星型滚道和星型轮外弧形滚道上滚动,能保持主动轴、中间轴同步转动,可以消除中间轴因转速波动等原因引起惯性力而造成不良影响。
所述的球笼联轴器的主动轴、中间轴是一种管形结构。喷嘴座固定在喷嘴座安装机匣上并位于主动轴的内孔位置中,喷嘴安装在喷嘴座的出口端;润滑油的供油管道一端连接在喷嘴座的入口端,另一端连接在润滑油的供油系统上,供油孔是设计在喷嘴座的进口位置上给喷嘴供油;喷嘴上设计有两个喷口,即喷口I和喷口II。
所述的孔板是安装在中间轴的中心孔入口位置,在孔板的中心位置上开有一个小孔,将喷射进入孔板的润滑油阻挡在管内,并流入中间轴的另一端球笼内对钢球进行润滑和散热。
所述的润滑油是由润滑油供油系统的供油管进入喷嘴座,通过供油孔进入喷嘴,经喷口喷射进入球笼内。其中喷口I是在喷口端面开有一个斜孔,喷射出的润滑油,直接朝向球笼联轴器的钢球位置喷射;喷口II是在喷口端面上开的一个直孔,喷射出的润滑油,是朝向中间轴上孔板的中心孔喷射,用来润滑中间轴的另一端的球笼联轴器钢球。
所述的球笼联轴器钢球的两端都安装有球笼盖,分别形成一个滑油腔,以保证喷射进入的润滑油覆盖钢球,并在滑油腔的球笼盖的中心位置距覆盖钢球位置上设计有液流孔,将超出液流孔位置的润滑油通过液流孔流入回油套管,并由润滑油系统抽回润滑油箱,通过润滑油系统实现润滑油的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喷射润滑油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球笼联轴器的润滑和散热问题,当球笼联轴器主动轴、中间轴的旋转速度在6000转/分到9000转/分工作600小时,工作状态良好。进行分解检查,未发现任何零部件出现磨损情况,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球笼联轴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球笼联轴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喷口结构局部示意图
1-供油孔 2-喷嘴座安装机匣 3-主动轴 4-喷嘴 5-外壳
6-孔板 7-钢球 8-星型轮 9-中间轴 10-球笼盖 11-滑油腔
12-液流孔 13-回油套管 14-喷口I 15-喷口II 16-喷嘴座
17-球笼保持架 18-端齿连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未经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9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