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胺导电纤维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8919.0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6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凌荣根;孙福;汪进前;齐庆莹;杨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8/12 | 分类号: | D01F8/12;D01F1/09;D01D5/3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胺 导电 纤维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导电纤维的制造方法,所述聚酰胺导电纤维包括ATO导电粉,超导电炭黑,氧化锌晶须(ZnO),导电性钛酸钾晶须(PTW)等,属于功能纤维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酰胺纤维(我国称锦纶),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耐磨性高于其他所有纤维,比棉花耐磨性高10倍,比羊毛高20倍,在混纺织物中稍加入一些聚酰胺纤维,可大大提高其耐磨性;当拉伸至3-6%时,弹性回复率可达100%;能经受上万次折挠而不断裂。聚酰胺纤维的强度比棉花高1-2倍、比羊毛高4-5倍,是粘胶纤维的3倍。聚酰胺纤维的耐碱性特别好,吸湿性和染色性都比涤纶好。是重要的民用、产业用纺织纤维。
导电纤维通常是指在标准状态下(20℃、65%相对湿度)、比电阻在107Ω·cm以下的纤维。这类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久性,在工业、民用等领域有着很大的用途。有机导电纤维是以成纤高分子聚合物为基体,以被覆或复合方式添加导电物质的导电纤维,通过复合纺丝技术使纤维的一部分含有导电物质,这样使纤维在具有导电特性的同时,又兼有普通合成纤维优异的加工性能,成为具有可纺性的功能性纤维。
晶须是以单晶形式生长而成的直径非常小(0.1~10um)、原子排列高度有序、强度接近完整晶体的理论值、有一定长径比(5~1000)的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聚酰胺中加入少量晶须,如氧化锌晶须等,便能既增强又增韧,还可提高导电等其它性能。
在这众多晶须中,四针状氧化锌晶须(ZnO)以其独特的立体四针状结构赋予其突出的导电性。ZnO本身是n型半导体,加之四脚针状的晶须三维伸展结构,将其分散在基体中时,邻近各针状部位相互搭接形成导电通路,使电荷得以传导,从而赋予材料导电性。用ZnO晶须添加到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中,便能获得导电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导电性钛酸钾晶须(PTW)是一种新型针状的短纤维复合物。由于它的尺寸细小,结晶完整,具有良好的导电等物理机械性能。
以添加导电物质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基体制成的导电纤维,强度都较差,致使纺丝和织造都较困难,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由于聚酯(PET)导电纤维不耐减,一旦被碱处理,导电材料脱落,失去导电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模量高、耐碱性好的聚酰胺导电纤维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该制造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A)按质量份数取12-18份表征参数直径为0.2-1um、长度为5-15um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3-8份表征参数直径为0.2-0.6um、长度为5-12um的导电性钛酸钾晶须;将上述材料混合均匀后,在300-400℃真空炉中焙烧4-6h;冷却后用六偏磷酸钠在无水乙醇中搅拌分散,然后常压等离子处理10-20min,再用60-70℃含硬脂酸钙分散液的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分散、清洗25-35min,取溶液上层悬浮晶须经150目过滤,取改性晶须混合液,并重复操作3-5次直至滤清;滤清后在真空烘箱烘干,得到改性晶须混合物;
B)按质量份数取步骤A)得到的改性晶须混合物4-8份,与掺锑氧化锡导电粉3-5份、超导超导电炭黑6-10份、钛酸酯偶联剂0.1-0.2份、铝酸酯偶联剂0.1-0.2份、聚乙烯蜡1.5-2.0份,在60-70℃条件下混合机250-400转/min密闭搅拌反应45-60min,得到改性晶须导电共混物;
C)将步骤B)得到的质量份数为20-35份的改性晶须导电共混物在微量六偏磷酸钠存在的条件下与80-65份聚酰胺粉体、PE-g-MAH相熔剂0.5-1.5份、1010抗氧剂0.2-0.8份进行共混、熔融制成导电聚酰胺切片;或将质量份数为20-35%的改性晶须导电共混物,由共聚方法合成导电聚酰胺切片;
D)将步骤C)得到的导电聚酰胺为皮层与常规聚酰胺,按皮芯质量比25-35﹕75-65经复合纺丝技术制成皮芯型聚酰胺导电纤维。
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89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织物涂层工艺
- 下一篇:一种低成本的铁水保温剂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