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Q值片上可调电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6980.6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1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群;曹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13/00 | 分类号: | H02P13/00;H01F38/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413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值片上 可调 电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上电感,尤其是一种超高Q值片上可调电感,属于射频电路技术领域。 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射频电路设计中,具有增加电路的可重构性、改善电路噪声、 提高谐振腔的选频特性和减小电路尺寸等效果。
背景技术
片上电感在射频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作用主要包括串并联谐振、滤波和阻抗 变换等作用。当电路工作频率较低时,对应的电感感值很大,占用面积会非常大,并且 其欧姆损耗和衬底损耗比较严重,导致品质因数非常差,其进一步的后果就是射频电路 的性能不佳。因此提升片上电感性能一直是射频电路设计的关键问题。
传统优化电感品质因数的途径有:(1)采用高导电率材料;(2)采用厚金属层;(3) 增加绝缘厚度;(4)采用高电阻率衬底;(5)电感下方采用悬浮金属隔离。但是在给定 工艺条件下,这些途径都受到限制,电感Q值的提高非常有限。如在CMOS工艺中, 金属导电率和介质层参数均由工艺决定,衬底电阻率约为10Ω·cm,在此基础条件下设 计的电感性能通常比较差,其品质因数在低频通常小于10。这样的片上电感大大限制了 射频电路的性能。
可调片上电感的实现方法并不多,常见的方法有:(1)通过MOS管开关来切换电 感的线圈数量,如图1所示;(2)根据慢波技术理论,利用悬浮金属调整介质层的介电 常数,进而改变介质中的波长,最终使得电感的感值可调,如图2所示。这两种途径用 到的MOS管作开关,导致电感品质因数大幅恶化,因此高性能射频电路的设计中很少 采用这两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超高Q值片上可调电感,采用的 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Q值片上可调电感,其特征是:包括电感单元、电容调控单元和 负阻调控单元,其中:
电感单元设有一个主电感和一个副电感,两者之间电磁耦合,主电感的两端直接与 射频电路输出连接;
电容调控单元设有两个串接的可变电容C1及C2,其串接端作为控制端连接外部输 入的控制信号VC1,可变电容C1及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单元中副电感的同相端及 反相端;
负阻调控单元设有五个晶体管M1、M2、M3、M4及M5,晶体管M1的栅极 作为控制端连接外部输入的另一控制信号VC2,晶体管M1的源极接地,晶体管M1的 漏极与晶体管M2及M3的源极连接在一起,晶体管M2的栅极与晶体管M3的漏极、 晶体管M5的漏极、晶体管M4的栅极以及电感单元中副电感的反相端连接在一起,晶 体管M3的栅极与晶体管M2的漏极、晶体管M4的漏极、晶体管M5的栅极以及电感 单元中副电感的同相端连接在一起,晶体管M4及M5的源极均连接电源VDD。
所说电容调控单元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两个串接的可变电容C1及C2与电感单 元中副电感的同相端及反相端的两连接端之间,还依次并联有多组开关电容,每一组开 关电容均设有两个电容及一个开关,开关串接在两个电容之间,每一组开关电容中的开 关的控制端分别连接各自的外部数字控制信号。
所说负阻调控单元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设有三个晶体管M1、M2及M3,晶体 管M1的栅极作为控制端连接外部输入的另一控制信号,晶体管M1的源极接地,晶体 管M1的漏极与晶体管M2及M3的源极连接在一起,晶体管M2的栅极与晶体管M3 的漏极以及电感单元中副电感的反相端连接在一起,晶体管M3的栅极与晶体管M2的 漏极以及电感单元中副电感的同相端连接在一起,电感单元中的副电感设有中心抽头连 接至电源VDD。
本发明的优点及显著效果:
(1)Q值可调。Q值随控制信号Vc2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在非常大的范围内变化, 低Q值可以应用在宽带系统,也可以提高电路稳定性,高Q值可以提高谐振 腔的选频特性,因此Q值的大小视应用场合而定。
(2)Q值峰值频率点f_QMAX可调。f_QMAX主要随控制信号Vc1改变而改变,变化 范围因电容调控单元而定,这对可重构射频电路设计是个很好的选择。
(3)感值可调。电感的感值主要控制信号Vc2的控制,感值变化范围在不同频率 出有所不同。
(4)自谐振点f_RESO可调。电感的感值主要控制信号Vc1的控制,f_RESO变化范 围因电容调控单元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69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