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方法及其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5090.5 | 申请日: | 201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5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石贵初;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中新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9/00 | 分类号: | B29C69/00;B29C51/32;B26F1/14;B29L31/5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帅 |
地址: | 51136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成型 方法 及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片材一体成型加工方法及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环境下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的呼声日益高涨,也为了应对迫切的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汽车轻量化(Lightweight of Automobile)技术已经成为短期内能够有效缓解能源和气候危机的可靠途径之一。所谓汽车轻量化技术,是指在确保汽车基础性能的前提下,节能化地对汽车各总成和零部件进行设计和改进,降低汽车整体装备的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气污染。
现有的汽车内外饰零部件产品:如车轮挡泥板、发动机底护板等,其产品壁厚均在1.8~2.5mm之间,其生产成型大部分以注塑为主,直接将成型粒料注塑形成。而当产品壁厚在1. 5mm以下的则选择热压成型,即用烘箱对片材实行再加热,然后送入模具成型。因此,这几种加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对于时下响应汽车轻量化,直接注塑成型后的产品壁厚达不到要求,均在1.8~2.5mm之间;
2、对于壁厚在1.5mm以下的要选择烘箱对片材加热,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下;
3、汽车饰件经过多道程序进行,生产速度较慢,生产周期长,人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方法及其模具,适用于汽车内外饰零部件,如车轮挡泥板、发动机底护板等,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本发明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方法;
本发明目的之二为提供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模具。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方法,包括:
步骤01、片材挤出,成型粒料经过加热熔融,注塑螺杆塑化后通过片状口模形成片材连续挤出;
步骤02、轧辊碾平,步骤01所得的片材经过三级轧辊碾平,垂直向下流出;
步骤03、热压成型,步骤02所得的片材经模具合模热压成型,切刀切断片材,模具移出,片材成型;
步骤04、切边冲孔,由步骤03制得的半成型制品经冷却、定型后切边冲孔;
步骤05、开模取件,模具打开,将经过步骤04切边冲孔后的成型制品取出,同时切边废料自动落入废料筐中。
其中,所述步骤03、04、05在同一个模具内一体完成。
其中,所述步骤03、04、05采用左右双模交替完成。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模具,所述汽车饰件成型模具是将步骤02中的片材进入模具后,在模具中一体完成步骤03、04、05。
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模具,分为左模及右模,左模及右模完全相同或对称或类似,所述左模及右模各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对应的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基板及上内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基板及下内模,所述下模基板上设有模座,所述模座上设有导柱,所述上模上设有导套,所述导柱嵌入所述导套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上设有冲针,所述冲针置于下内模中,所述下内模四周设有切刀装置。
其中,所述切刀装置包括刀座、导向挡片、切刀及导轨,所述刀座与切刀连接,所述切刀置于导向挡片及导轨间。
其中,所述下模上分布有多个压料块及多个定位锁,所述压料块及定位锁分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述上模上设有与下模上对应的压料块及定位锁。
其中,所述压料块表面为齿形状,所述压料块底部设有弹簧。
其中,所述模座上设有两两互相平行的支撑块,所述上模上设有与模座上对应的支撑块。
其中,所述刀座形状与制品形状一致。
本发明一种汽车饰件成型方法及其模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片材经过三级轧辊及模具的热压成型,可使制品壁厚降低1.3mm以下,大大减轻了制品重量,相应时下汽车轻量化的号召;
2、由于成型和切边冲孔在模具中一体成型,减少了后加工工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采用左右双模交替连续操作,使得生产速度大大加快,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4、由于是片材挤出后直接进入模具成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冗余环节,不需要对片材实行再加热,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中新塑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中新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50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5-二氯苯甲酰氯的合成
- 下一篇:一种钢珠锁紧圆形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