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3849.1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任慎宏;肖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20 | 分类号: | F15B15/2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61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制品 成型 机械 泄漏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的动力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制品成型机的油缸可通过并不限于以下例举的专利见诸,ZL01244534.7(移模机构)、ZL01244535.5(结构改进的开合模油缸)、ZL200420027711.X(塑料中空成型机的合模锁紧机构)和ZL200920035666.5(中空塑料成型机的合模锁紧机构),等等。
油缸的油缸柱与油缸头之间的密封问题历来受到业界的关注,因为油缸柱与油缸头之间的密封配合只能依赖密封圈体现,而密封圈受自身的材料因素、老化因素、油液的腐蚀因素以及与油缸柱之间的摩擦因素等而使密封效果逐渐退化,乃至失去密封效果。尤其是,纵使再精湛的制造与装配技术,也难以保证油缸柱与油缸头之间的持久密封效果,因此液压油油液的泄漏客观上无法避免,仅仅是时间问题和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1943194A推荐的“多孔油缸的防泄漏装置”的建树之处在于能够延长油缸使用寿命,但是结构复杂。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878761Y提供的“装有漏损油收集装置的液压机油缸”,该专利是在缸盖上开设环形储油槽,由回油孔将收集于环形储油槽内的油液引出。但是由于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的动力源即油缸结构与CN2878761Y介绍的液压机油缸的结构大相径庭,因而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油缸柱与油缸头之间的配合部位泄漏的油液方便收集并且结构简单的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塑料制品成型机械用的油缸的泄漏油收集装置,所述的油缸包括油缸缸筒、与油缸缸筒的一端固定的油缸头和设置在油缸缸筒的油腔内的并且与油缸头的油缸头腔滑动配合的油缸柱,其中,在油缸头的侧部设有与油缸头腔相通的油嘴接口,油缸头腔与油腔相通,在油缸头腔的内壁上嵌设有密封圈,油缸柱与密封圈密封配合,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油缸头腔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密封圈的上部围绕油缸头腔的内壁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用于收集在油缸柱在伸出油缸头腔时从油缸柱上流落的泄漏油液的汇油槽,并且在油缸头上还配设有一用于将汇油槽中的油液引出的集油接头,该集油接头与汇油槽之间通过开设在油缸头上的引油道相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油缸头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一防尘圈,该防尘圈与所述油缸柱密封配合,并且该防尘圈位于所述的汇油槽与所述的密封圈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油接头在所述油缸头上的位置比所述的汇油槽的位置低,所述的引油道自汇油槽朝向集油接头倾斜。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油接头包括出油嘴和限定螺母,出油嘴与所述油缸头螺纹连接,并且与所述的引油道相通,而限定螺母螺纹配设在出油嘴41上。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当油缸柱伸出油缸头的油缸头腔时,因渗漏而产生的油液便淌落于汇油槽,经引油道自集油接头引出,从而不会因渗漏而污染塑料制品;之二,有助于缓解对油缸的严苛的加工要求;之三,整体结构简练并且几乎不会增加油缸的整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给出了油缸缸筒1,依据公知常识,油缸缸筒1具有一油腔11,在油缸缸筒1的一端即图示位置状态的上端固定有一油缸头2,该油缸头2具有油缸头腔21,该油缸头腔21与油腔11相通,在油缸头2的侧部配设有一与油缸头腔21相通的油嘴接头22(也可称进出油接头)。在油缸头腔21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与油缸柱3相密封配合的部位以间隔状态设置有一组密封圈211,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意了一组密封圈211的数量为三个,但是不能凭此数量而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图示的活塞柱3置入于油腔11内后并且与油缸头2相配合时,前述的密封圈211便与油缸柱3密封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38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