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蝉花培养物的采收生产工艺及其专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5945.5 | 申请日: | 2012-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3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栋;陈祝安;张东宾;费海明;谭悠久;李增智;李春如;俞林飞;傅炳铁;董建飞;盖悦;曹惠;王磊;戴建;陈超;胡金丽;陆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8 | 分类号: | A23L1/28;A01D93/00;B07B1/22;B07B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张美娟 |
地址: | 3142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培养 采收 生产工艺 及其 专用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蝉花培养物的采收生产工艺及其专用设备,具体涉及到蝉花培养物的采收、灭菌和干燥,属于生物制品的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蝉花也称蝉草、胡蝉、蝉茸等,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 Miq.≡Paecilomyces cicadae(Miq)Samson,又称蝉拟青霉)寄生于某些蝉类若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
秋季来临,成蝉产卵入土,孵化成若蝉时被蝉棒束孢侵染,二者经过长期的抗争,部分蝉棒束孢占据上风,最终若蝉体被蝉棒束孢菌丝体占有。6~7月,若蝉头部渐渐生长出约一寸多长子实体束,其顶端产生大量孢子,似花朵组成的花束,故而得名蝉花。
野生蝉花是蝉棒束孢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国内外研究表明,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肾、改善、睡眠、抗肿瘤、保肝、抗辐射和明目等多重作用,是神奇的古老中药。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这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这比天然冬虫夏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野生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这限制了大量使用。因此人工培养蝉花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人工培养的蝉花培养物的采收、干燥、灭菌等还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
(1)蝉花采收效率低;
(2)干燥过程时间长、能耗大;
(3)蝉拟青霉灭活与蝉花灭菌要分开进行;
(4)菌质干燥能耗更大;
(5)子实体含水80%,氧化酶作用放置过程易变黑,韧性较好不易折断。
(6)菌质含水较高,达到70%;因小麦麸皮阻隔水分不易挥发干燥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蝉花培养物的采收生产工艺及其专用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形成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模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蝉花培养物的采收生产工艺及其专用设备,其步骤如下:
(1)氧化酶灭活:通过隧道式微波灭活设备将蝉花培养物在微波中将氧化酶灭活;
(2)分散:将经灭活后的蝉花培养物通过分散设备分散,使子实体与菌质分散开;
(3)分拣:分拣设备将分散后培养物分离成子实体与菌质;
(4)子实体灭菌、干燥:将分离后的子实体通过隧道式微波设备将灭菌、预干燥和干燥(带式干燥机);
(5)菌质灭菌、干燥:将分离后的菌质通过隧道式微波设备灭菌、预干燥、干燥(带式干燥机);
(6)孢子粉收集:分别将分散、分拣、子实体和菌质灭菌预干燥等处孢子粉集中在一起收集孢子粉。
所述的隧道式微波灭活设备包括长方体壳体,壳体内的底部为传送蝉花培养物的传送带,壳体内的顶部和底部均匀安装有若干微波发生器。
所述的隧道式微波灭活设备壳体内底部左右各设置有热风进风口,隧道式微波灭活设备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出风口。以便于物料的干燥。
所述的微波灭活时间为5~10分钟,微波功率3~5kw,微波温度50~80℃。传统方法为蒸汽灭菌,能耗大时间长。
所述的分散设备包括机架、驱动电机、传动装置、分离组件和提供驱动电机运行的电源,所述的机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和分离组件;分离组件由横卧在机架上柱状防护罩、贯穿防护罩水平设置的打板轴以及打板轴上均匀设置的打板组成;打板轴的输入端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分离组件的一端上部设置有蝉花培养物进料口,另一端的下部设置有混合物出料口;分离组件的正下方设置有集杂斗。
分散设备中,所述的防护罩顶部设置有吸风口,以收集孢子粉。
分散设备中,所述的打板轴转速为800~3000转/分钟,驱动电机为变频电机0~50Hz调节,打板所在平面与打板轴的切面垂直,并与打板轴轴线的倾斜角度为30~60度,通过实验调节最优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59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