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PU膜的成型模具及利用该模具的制备TPU膜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8545.3 | 申请日: | 2012-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8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郭敬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敬慧 |
主分类号: | B29C51/36 | 分类号: | B29C51/36;B29C51/10;B29K75/00;B29L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王淳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淡水***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pu 成型 模具 利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TPU(热塑性聚氨酯树脂)膜的成型模具,更具体地,是关于该模具的排气设置,以及利用该模具制备TPU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现有技术制成的使用于计算机键盘的TPU保护膜,其如图13所示,多在外观上存在一种因为模具上的排气孔而在制造成型过程中形成的印记,在业内通称其为“真空眼”,影响美观及使用手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PU膜的成型模具及制造TPU膜的方法,使得采用该模具及方法制造成型的完成产品,在外观上没有因为模具排气孔而形成的印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TPU膜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具上开设有若干凹处,所述各凹处的内壁和底面之间形成的夹角R1小于当TPU膜加热成为玻璃态时的最小折曲角度R,使得当TPU膜与成型模具接合时,由于R和R1的角度差而在TPU膜形成气孔道;在所述各凹处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多条排气道,使得各气孔道通过各排气道连通,并在所述成型模具内形成气孔道的网络;在所述各凹处以外且不影响TPU膜成品外观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与气孔道网络连通的用于排气的排气孔。
如上所述的TPU膜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成型模具可分为多个模块,组合后形成所述成型模具。
如上所述的TPU膜的成型模具,其中,所述成型模具可分为上下两个模块,该两个模块结合后组成所述成型模具;在该两个模块的结合面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沟槽,在两个模块结合时对应的沟槽组合形成所述排气道。
如上所述的TPU膜的成型模具,优选地,所述气孔道的宽度在0.05mm以下。
一种TPU膜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将TPU膜加热至其成为玻璃态;
(2)将加热至玻璃态的TPU膜与成型模具接合;
(3)成型模具排气成型并降温使TPU膜定型;
(4)定型后的TPU膜脱模并切割边料,得到TPU膜成品;
其中,所述成型模具为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TPU膜的成型模具。
如上所述的TPU膜的制造方法,优选地,所述气孔道的宽度在0.05mm以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TPU膜的成型模具及TPU膜的制备方法,是利用TPU加热成为玻璃态时,其最小的折曲角度为R,而在TPU膜的成型模具的制作上,在模具上开设内壁和底面的夹角为R1的凹处,令R大于R1,从而在凹处底部形成气孔道,并利用此气孔道在不影响产品成品外观的位置开排气孔排气,从而令制成的TPU膜成品,在外观上没有因为排气孔而形成的印记。
本发明的在模具的排气布置上,必要时还可将模具的设计分为多个模块,将排气孔道引出于产品的成型表面,以实现排气孔不在产品的成型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TPU膜加热成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TPU膜加热步骤的操作示意图。
图3为TPU膜与模具接合步骤的操作示意图。
图4为模具排气成型并降温定型步骤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采用现有技术在TPU膜上形成排气孔印记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成型模具的气孔道的形成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成型模具的排气道的设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成型模具的排气孔的设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成型模具的模块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定型后的TPU膜的切割为成品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制成的TPU膜成品的状态示意图,a为现有技术方法制成的TPU膜成品,b为本发明模具和方法制成的TPU膜成品。
图12为应用本发明制得的键盘上的TPU保护膜。
图13为采用现有技术制得的键盘上的TPU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TPU膜加热成型的主要步骤为:
(1)将TPU膜加热至其成为玻璃态;
(2)将加热至玻璃态的TPU膜与成型模具接合;
(3)成型模具排气成型并降温使TPU膜定型;
(4)定型后的TPU膜脱模并切割边料;
(5)得到TPU膜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敬慧,未经郭敬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85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推挽串联谐振软开关变换器
- 下一篇:逆变器前级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