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9441.2 | 申请日: | 201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宗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银惠 |
地址: | 52377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转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车身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节能与环保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汽车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一种交通工具,节能与环保技术也日益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研发的热点。其中一个方向是汽车的轻量化设计,尤其是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更为重要。电动汽车要支持更长时间的运行且保证乘员安全,必须制造一种既能减轻汽车的自重,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的车身框架。
中国发明专利201120054473.1公开了一种连接车身顶盖骨架和侧围骨架的铝合金车身结构,其技术方案是在铝型材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设计多个封闭筋,达到降低工艺成本,提高连接强度的效果。但该技术方案仍需要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汽车车身转接结构的组装,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转接结构,其采用型材相互插接完成全部汽车车身转接结构的组装,生产效率高,连接强度高,表面质量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汽车车身转接结构,包括连接型材、抓边型材和立柱抓头;
所述连接型材包括弯曲部和位于弯曲部两端的抓边部,所述抓边部包括两个侧壁和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底壁,两个所述侧壁设置有向内伸展的抓钩,所述底壁设置有T形钩;
所述抓边型材的四个表面都开设T形槽口;
所述T形钩卡接入所述抓边型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T形槽口,所述抓钩卡接入所述抓边型材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T形槽口;
所述立柱抓头包括抓头部和插接部,所述抓头部包括两个侧壁和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底壁,两个所述侧壁设置有向内伸展的爪钩,所述底壁设置有T形爪;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底壁;
所述爪钩卡接入所述抓边型材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T形槽口,所述T形爪卡接入所述抓边型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T形槽口。
所述T形钩开设于所述抓边部的底壁的中部,所述爪钩设置于所述抓边部的两个侧壁的末端。
所述T形爪开设于所述抓头部的底壁的中部,所述爪钩设置于所述抓头部的两个侧壁的末端。
所述抓钩的末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抓钩的钩体;所述爪钩的末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爪钩的勾体。
所述抓边型材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长方形。
所述抓边型材的两个短边表面开设的T形槽口的底边延伸连接于两个长边表面形成内横筋。
所述弯曲部为圆滑过渡弯曲,所述弯曲部的两端的切线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弯曲部包括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内部具有连接该两个侧壁的加强筋。
所述连接型材的底壁与两个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所述抓边型材的每两个相邻表面的相交处设置有圆角。
本发明用于连接不共面的两个车身壁,例如车顶和侧壁,或者车身相邻的前壁和侧壁,连接型材、抓边型材和立柱抓头的组装非常方便迅速,只需要将多重T形卡接结构沿槽口滑入即可完成安装,而且型材重量轻,多重卡接结构强度高;立柱抓头的插接部可以直接插入到与抓边型材相垂直的型材的空腔内,使车身壁与本发明的汽车车身转接结构的连接方便迅速。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立柱抓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连接型材1、弯曲部11、侧壁111、加强筋112、抓边部12、侧壁13、底壁14、抓钩131、钩体132、T形钩141;
抓边型材2、T形槽口21、内横筋22;
立柱抓头3、抓头部31、插接部32、侧壁33、底壁34、爪钩331、勾体332、T形爪34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转接结构如图1-6所示,包括连接型材1、抓边型材2和立柱抓头3;所述连接型材1包括弯曲部11和位于弯曲部11两端的抓边部12,所述抓边部12包括两个侧壁13和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3的底壁14,两个所述侧壁13设置有向内伸展的抓钩131,所述底壁14设置有T形钩141;所述抓边型材2的四个表面都开设T形槽口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94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