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怠速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6864.0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熊钊;许洪国;李鑫;郑根祥;龙书玲;苏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G08B21/1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一氧化碳中毒 预防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附件技术领域,是一种防止汽车内一氧化碳中毒的控制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怠速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当车内一氧化碳含量超过50ppm时,车内人员就会产生头晕、呕吐,甚至昏迷,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能使人在数分钟内死亡。汽车怠速运转时,发动机因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产生量达到最大值,且极易通过空调管道等途径进入车内,使车内一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容易导致乘员一氧化碳中毒。这类事故一般发生在怠速停车,乘员休息的情况下,路人很难发现并施救。加之当发生汽车怠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车内乘员因中毒昏迷很难自救,此类事件时有发生,伤亡率极高。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极少,且尚无相关实验例证,更没有任何相关设备在产,或投入实际使用。现代汽车上更是不存在相应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等预防控制装置。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328013,公告日为1990年02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汽车用的一氧化碳探测器”,该发明创造虽然可测量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但存在以下不足:
1.不能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车内一氧化碳浓度。这对于一些在怠速汽车上休息睡觉的乘员来说,很可能会因为听不见报警器的警告,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不能自动向路人发出求救信号,从而使车内乘员丧失了最佳救援时间。
中国专利公告(开)号为CN2053586U,公告(开)日为1990年02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防止空调汽车一氧化碳中毒装置”,该发明创造虽然可以对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的降低采取相应措施,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未考虑不同浓度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没有做到细致全面的分析考虑,即没有对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采取不同的措施,有可能造成乘员低浓度一氧化碳中毒。
2)不能自动向路人发出求救信号,从而使车内乘员丧失了最佳救援时间。
3)由于需要加装进气阀,对汽车的改动较大,并影响汽车本身性能。
4)未考虑车内是否有乘员就采取措施,缺乏安全性且不人性化。
5)由于仅仅采用进气阀进气来降低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并未从根本上杜绝一氧化碳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怠速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控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汽车怠速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控制系统由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单元、车内人员红外检测单元、信号处理单元、一号继电器、二号继电器、三号继电器、四号继电器、报警灯、蜂鸣器、汽车喇叭开关、车窗上升按钮、车窗下降按钮与汽车点火开关组成。
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单元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处理单元中型号为ADC0804的A/D转换芯片的6号引脚电线连接,车内人员红外检测单元中的一号红外传感器、二号红外传感器、三号红外传感器及四号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依次和信号处理单元中的型号为STC90C516RD+的单片机芯片的1号引脚、2号引脚、3号引脚及4号引脚电线连接。信号处理单元中的型号为STC90C516RD+的单片机芯片的17号引脚和报警灯的2号引脚与蜂鸣器的2号引脚电线连接。信号处理单元中的型号为STC90C516RD+的单片机芯片的5号引脚、6号引脚、7号引脚与8号引脚依次和一号继电器、二号继电器、三号继电器与四号继电器的信号源端口电线连接,一号继电器的常开开关的两接线端口通过电线与汽车喇叭开关并联连接,二号继电器的常开开关的两接线端口通过电线与车窗上升按钮并联连接,三号继电器的常开开关的两接线端口通过电线与车窗下降按钮并联连接,四号继电器的常闭开关的两接线端口通过电线与汽车点火开关串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68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负荷检测装置以及发动机负荷检测方法
- 下一篇:运动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