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9824.0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3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姜一波;杜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60 | 分类号: | H01L23/60;H01L29/861;H01L21/3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发 增强 多晶 二极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静电在自然界时刻都存在,当芯片的外部环境或者芯片内部累积的静电荷,通过芯片的管脚流入或流出芯片内部时,瞬间产生的电流(峰值可达数安培)或电压,就会损坏集成电路,使芯片功能失效。在集成电路(IC)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制造、封装、运输、装配,甚至在完成的IC产品中,都时刻面临着静电放电(ESD)的冲击。静电防护无论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商还是消费者而言代价都很高。当人体能感觉到静电存在时,其产生的静电已经达到了数万伏特,足以损坏绝大部分的电子元器件。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特征尺寸进一步缩小,元件密度越来越大,电子元器件遭受静电损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设计合格的静电保护是所有产业化电子器件的应有之义。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作为静电保护器件,来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用于静电保护应用,具有良好的工艺兼容性,能满足基本的静电保护要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包括半导体衬底、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栅氧层、设置在所述栅氧上的多晶硅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多晶硅层上的多层金属,所述多层金属包括第一金属引出和第二金属引出;
所述多晶硅层为注入了P型杂质和N型杂质的PIN二级管;
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为低浓度P-区域或低浓度N-区域;
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设有高浓度注入区域;
当所述PIN二极管的I区为低浓度P-区域时,所述第一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P注入区和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的高浓度注入区域连接形成阳极,所述第二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N注入区连接形成阴极;
当所述PIN二极管的I区为低浓度N-区域时,所述第一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P注入区连接形成阳极,所述第二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N注入区和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的高浓度注入区域连接形成阴极。
上述方案中,所述半导体衬底为硅、碳化硅、砷化镓、氮化镓中的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P型杂质和N型杂质注入的元素为硼、磷、砷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引出为铝、铜及其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金属引出为铝、铜及其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触发增强多晶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半导体衬底,并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栅氧层;
(2)在所述栅氧层上形成多晶硅层,对所述多晶硅层注入P型杂质和N型杂质,经退火形成PIN二级管,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为注入P型杂质或N型杂质形成低浓度P-区域或低浓度N-区域;
(3)在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即所述栅氧层下形成有高浓度注入区域;
(4)当所述PIN二极管的I区为低浓度P-区域时,通过第一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P注入区和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的高浓度注入区域连接形成阳极,通过第二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N注入区连接形成阴极,形成触发增强多晶二级管;
当所述PIN二极管的I区为低浓度N-区域时,通过第一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P注入区连接形成阳极,通过第二金属引出与所述PIN二级管的N注入区和所述PIN二级管的I区之下的高浓度注入区域连接形成阴极,形成触发增强多晶二级管。
上述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半导体衬底为硅、碳化硅、砷化镓、氮化镓中的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
上述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P型杂质和N型杂质注入的元素为硼、磷、砷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退火为高温快速退火、低温炉管退火中任意一种。
上述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第一金属引出为铝、铜及其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步骤(4)中所述第二金属引出为铝、铜及其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9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