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8637.0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郑晋丽;阎正才;瞿立;张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8B15/00 | 分类号: | B08B15/00;B6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2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蔽门 系统 兼用 地铁 站台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通风消防类,尤其是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台发性火灾时,除了保持正常的60m3/min.m2的排烟要求,还需要保持站台与站厅的楼梯口部有1.5m/s的向下风速,这样站台排烟量由常规的8×104m3/h ~104m3/h增加到 20×104m3/h~30×104m3/h。
一种处理方法是,选用对应的排烟风机,通过站台排烟管排烟,这样排烟管的断面积很大,需要车站整个站台的高度加大,增加车站的造价。第二种做法是打开车站屏蔽门或屏蔽门的开可启闭的风口,利用设在区间的事故风机或排热风机开启,间接将站台候车区的烟气引至车站区间排走,这样人为加大了烟气扩散范围,开启屏蔽门增加了二次灾害的风险。第三种方法是将楼梯口设成类同于封闭楼梯间的方式,减少排烟量,这种方式使站台的建筑空间感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布置结构,在既定的车站规模内,巧妙地通过本专利方法使排热风机直接对站台候车区区域排烟,大大增加车站候车区的排烟量,又不需开启屏蔽门,避免了二次灾害的可能性、又阻止了烟气向区间扩散。
本发明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屏蔽门系统兼用的地铁站台排烟布置结构,包括沿轨道方向布置的排热风管和排热小室及其排热风机系统,所述排热风管和所述排热小室通过控制阀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热小室的一侧开设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连接有一控制阀。
所述的排烟口位于排热小室在候车站台区的一侧,并且设置若干所述排烟口均匀分布在侧表面上。
所述的排烟口通过一排烟管连通候车站台区。
所述的控制阀可以为风阀,也可以是电动开关。
所述排热风管与排热小室连接处的风阀设在所述排风小室高处。
所述的排烟口的面风速不超过10m/s。
所述的排烟口下沿距站台板面高度不小于2m。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设置的排烟口或排烟管对屏蔽门内的站台区域辅助排烟,使站台形成原车站排风管均匀排烟与排热风机集中排烟相接合的联合排烟方式,既满足站台常规的排烟要求,又满足楼梯口1.5m/s的风速要求,对车站规模影响不大,又可将烟气局限在车站候车区范围内,不增加烟气的扩散范围以及开启屏蔽门可能引发的二次灾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静压小室墙上直接开口方式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排热小室接管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分别为:轨道1、排热风管2、站台候车区3、排热风管4、轨道5、集中排烟口6、排热小室7、风阀8、风阀9、排烟管10、风阀11、屏蔽门12、屏蔽门13、集中排烟口14。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轨道1和轨道5为上下行地铁的轨道,位于站台候车区3的两侧。屏蔽门12、13位于站台候车区3的两侧。站台候车区3靠近轨道的上方分别设有排热风管2和排热风管4,两根排热风管分别连通位于站台候车区一侧的排热小室7及其排热风机系统。排热风管2、4与排热小室7的连接处分别设有风阀8、9,用以控制排风热管2、4的工作状态。排热小室7在临近候车站台区的一侧面上开有集中排烟口6,即集中排烟口6的开口通向站台候车区3,集中排烟口6的形式可以为直接开口式,也可以为百叶窗式排烟口,或者是由多个小排烟口组合而成。但应遵循集中排烟口6的面风速不超过10m/s,并且下沿距站台板面高度不小于2m以及所需风量或风速的既定技术要求。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集中排烟口6上连通一排烟管10,排烟管10与排热小室7的连接处设有风阀11,风阀11控制排烟管10、集中排风口14的工作状态。排热风管2、4与排热小室7连接处的风阀8、9应设在排风小室7的高处,使轨区内的排热效果更加好。排热风管10的设置形式可以根据集中排烟口6的形式变化而变化,若集中排烟口6由多个小排烟口组成,排热风管10也可以变成由多根小排热风管组成的排热风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86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