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花生或大豆的周年多熟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6403.4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7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杨铁钢;胡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9/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田小伍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花生 大豆 周年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高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花生或大豆的周年多熟生产方法,也可以称为“非播种植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生产均采用将种子直接播种在大田内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方式的生产在开花结籽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种子在大田内的萌发和苗期营养体生长阶段,而此时光温资源又多处于最佳阶段,能否充分利用这段光温资源、不使这一时间段内的光热资源由于种苗处于地下萌发或种苗虽处于地上但苗期因空间占用小而浪费,目前生产上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花生或大豆的非播种植生产方法,该方法能够大大缩短作物在大田的生长时间,从而使其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并有效的缩短作物周年生产周期,使其可以由周年一熟变为周年两熟、周年两熟变为周年三熟,大幅度提高周年单位面积产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玉米、花生或大豆的周年多熟生产方法,该方法为:先将玉米、花生或大豆第一茬种苗寄养在装有土壤基质的带孔穴育苗盘上,待主茎长至1-20片叶时,将其从育苗盘孔穴中拔出栽入大田,作为大田中的第一茬苗(可用移栽机机械化移栽)。
具体的,在第一茬种苗从育苗盘孔穴中拔出栽入大田之后,接着按照与第一茬种苗相同的方法培育第二茬种苗,待大田中的第一茬苗成熟收获后,再将第二茬种苗从育苗盘孔穴中拔出移栽入大田(作为大田中的第二茬苗),这样使育苗和种植交叉重叠,依此反复可根据季节种植第三茬或第四茬。
所述种苗寄养为:在育苗盘孔穴内播种后直接长出的种苗,或在育苗盘以外的设施内(如塑料大棚或温室等)经催芽生长后移栽入育苗盘孔穴内的种苗。寄养期间温度保持5—40℃,基质相对湿度保持40—70%,期间喷施0.0001—1000mg/Kg的植物调节剂。采用喷施方式时,以将植物调节剂配成质量百分浓度为0.0001—1000mg/Kg的水溶液为宜,这样可以增加玉米、花生或大豆种苗的根系数量和根系强度,
所述孔穴为圆形或方形;孔穴直径或边长为1—1000mm。
所述育苗盘为塑料或泡沫材料等。
所述植物调节剂为N,N-二甲基哌锭氯化物、吲哚乙酸、吲哚乙酸钠、萘乙酸、萘乙酸钠、吲哚丁酸、吲哚丁酸钠、吲哚丁酸甲酯、2,4—D丁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本发明通过把玉米、大豆或花生等种苗寄养在育苗盘上,而非直接在大田内播种的生产方法,将玉米、大豆或花生等种子的萌发和苗期的生长放在了大田之外,大大缩短了其在大田的生产时间,使前期的非大田内种苗培育和后期的大田内种植交叉重叠(而直播方式其育苗和种植均在大田内完成),从而使其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并对其周年生产周期进行了有效的缩短,使其可以实现由一熟变两熟、两熟变三熟,周年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过去棉花为解决一播全苗和促早,采用了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而花生、大豆等作物一是由于生育期比棉花短,在现有熟制条件下不需要进行促早,二是由于种植密度大,若采用营养钵则生产成本极高。因此,尽管采用直接在大田内播种经常会发生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等严重影响产量的情况,但却无法采用营养钵育苗的办法解决问题。因而,目前也无任何采用此种技术去提高玉米、大豆或花生等作物光热资源利用率的设想。
园艺花卉等植物虽然采用在育苗盘内育苗的方式生产种苗,但仅限于进行种苗生产或提早上市,其目的不涉及将其由周年一熟变两熟、两熟变三熟之目的。且由于多采用非土化基质材料,受资源不可再生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目前也无任何采用此种技术去提高玉米、大豆或花生等作物光热资源利用率的设想。
本发明方法的创新点在于:将种苗寄养在育苗盘孔穴内,利用育苗盘孔穴使玉米、花生或大豆的种苗根系和其内的土壤基质结为较好的网状基质体,既可方便人工大田移栽也可方便机械化大田移栽,实现了缩短玉米、花生或大豆的大田生长时间、使其可以由周年一熟变周年两熟、周年两熟变周年三熟、大幅度提高了玉米、花生或大豆的大田周年单位面积产量。该方法生产成本极低,使用方便,增产效果明显。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4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组合式熔炼系统及熔炼方法
- 下一篇:一种超纯氨生产工艺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