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硒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1982.0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卫;朱新生;龚昌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70;C02F1/28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马元生 |
地址: | 24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含硒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硒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在工、农业及食品卫生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硒对生物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保障生物体的健康;另一方面含硒量过高的环境和摄入物,会导致生物体中毒甚至死亡,两重性之间的浓度安全范围特别狭窄。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保护环境,避免工业废水中硒的外排造成水体污染,将硒列为重要的必须进行控制的环境影响因子,明确规定了工业废水中硒含量限值。我国规定:工业废水排水中硒含量不得超过0.1mg/L。
因此,贵金属冶炼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在外排前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理,将其中的有毒有害元素降低到规定的限值以下。实践证明传统的贵金属废水处理工艺,对于去除重金属离子及砷等杂质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除硒的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废水中硒的达标排放。经查阅相关书刊、文献、专利等,当前含硒水处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铁盐或铝盐的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过滤法及生物法。其中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因成本高,同时对原水的固体颗料及其它杂质含量要求极高,很难得到工业化的应用。生物法则存在工艺流程过长、操作条件高等不足,也限制了它的推广。实际上,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铁盐或铝盐的共沉淀法,即利用三氯化铁或三氯化铝在水中水解产物吸附废水中的亚硒酸根离子,从而脱除硒,这种方法脱硒率一般在95%左右,因此,对于原水中含硒2 mg/L以下的废水,才能实现治理后达到标准排放值,对于废水原水中含硒在50 mg/L以上的,则难以实现达标治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在处理含硒废水的过程中成本高、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除硒效率高、处理能力大、成本低、操作简易、可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含硒废水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通过两级除硒来处理含硒废水,其中:第一级通过PH调节剂1将废水的PH值调为酸性后,加入还原剂将部分硒除去;第二级加入铁盐并通过PH调节剂2来调节废水的PH值,利用其水解产物的吸附作用来进行深度除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级除硒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废水中硒的存在状态及其氧化性质, PH调节剂1可选用废硫酸、废盐酸、废硝酸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将废水的PH调节为1~4后;还原剂选用亚硫酸钠或硫化钠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结合,将废水中的硒还原并分离出来达到脱硒的目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级除硒过程中:充分利用电石渣的碱性及硫酸亚铁水解产物的吸附功能,进行深度脱硒。整个过程经过两次固液分离后即能使废水中的硒含量远低于国产排放标准。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两级除硒过程中选用的PH调节剂分别选自工业生产中的废酸、废渣作为原料,实现了以废制废,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了废水处理的成本;通过采用两级除硒的方法,可以处理高浓度的含硒废水,具有处理能力大、除硒效率高的特点;采用本法进行废水处理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可在工业上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两级除硒流程图。
图中,1 多功能反应器,2 间歇排液泵,3 沉降槽,4 压滤泵,5 压滤机,6 混合反应器,7 常压过滤泵,8 薄膜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来自贵金属冶炼过程中的高含硒废水,加入多功能反应器1,根据废水酸度加入PH调节剂废硫酸,将原水PH调节至1,再加入工业硫化钠( ),废水中高价硒被硫化钠还原为低价硒及单质硒沉降下来,在多功能反应器出口设置了挡板式PH/电位检测布置,精确稳定地控制反应后溶液的电位在80mv左右,同时为避免各物料在液面区域反应不完全而直接短路外排,反应器内部设置了内折流档板。反应结束后的溶液:在进行连续操作时,溢流入沉降分离槽3;若采用间歇操作时,通过间歇排液泵2将多功能反应器1底部的废水打入沉降分离槽3。在沉降分离槽3完成初步的固液分层,沉降分离槽3底部的固相经压滤泵4打入箱式压滤机5进行压滤,滤渣回收或外售,滤液与沉降槽3上清液一起被送入混合反应器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1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