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辊子挤压气囊式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3463.4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伟;唐恩;周强;邵远敬;叶理德;喻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5/06 | 分类号: | C21B5/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辊子 挤压 气囊 高炉 炉顶 放散 煤气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工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和市场形势,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做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目前,高炉炼铁工序污染排放量占据整个钢铁行业排放量的大部分,因此,减少炼铁工序排放量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传统的高炉上料时的均压放散是利用半净煤气、氮气向料罐均压至与高炉炉顶压力一致来实现向高炉内排料,放散时,料罐内的荒煤气经旋风除尘器粗除尘后直接排入大气中,以使料罐放散至常压,满足料罐受料。虽然,经旋风除尘器回收的部分粉尘在充压过程中能再次被吹入下料罐中,但每年仍会排入大量的粉尘进入大气中。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有毒煤气也排入了空气中,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浪费。按吨铁放散量7~9Nm3计算,目前,我国年煤气放散量达50亿立方米左右,经济损失高达5.5亿元人民币(高炉煤气单价按0.11元/Nm3计算),产生环境污染的同时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开发出一种技术来回收该部分煤气,实现均压放散煤气的零排放,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辊子挤压气囊式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工艺,可有效回收均压放散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和粉尘,实现均压放散的煤气零排放和循环使用,同时运行维护成本低廉,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辊子挤压气囊式高炉炉顶均压放散过程煤气回收工艺,从高炉称量料罐均压放散的荒煤气经均压放散管道进入旋风除尘器初步除尘;其特征在于在旋风除尘器后面连接密封气囊,从旋风除尘器粗除尘后形成的半净煤气进入密封气囊中;均压时,辊子驱动系统通过气囊上端的辊子来挤压气囊,将收集的煤气重新挤入称量料罐中,实现称量料罐的均压。
按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不同的高炉,须根据称量料罐的大小确定不同大小的密封气囊。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气囊容积为称量料罐内煤气放散至常压时所需体积的1.1~1.3倍。
按上述技术方案,辊子驱动系统由电机驱动;同时在辊子的顶端有一密封气囊限制装置,用于防止被挤压的气囊部分经过辊子后再膨胀。
按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避免被挤压的气囊部分通过辊子时,导致密封气囊内部的摩擦,同时使进入密封气囊限制装置内的气囊中的气体顺利排出,两个挤压辊子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按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挤压辊子水平平行设置,分别从左右两侧由上往下同时挤压密封气囊。
辊子挤压气囊式高炉炉顶均压放散过程煤气回收装置,主要包括高炉称量料罐、与此料罐连接的均压放散管道、多种阀、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旋风除尘器后面连接密封气囊,密封气囊可充满煤气并可通过气囊上端的辊子挤压而排出煤气。
按上述技术方案,气囊上端的辊子和设置在辊子顶端的密封气囊限制装置共同构成辊子驱动系统;密封气囊可活动进出密封气囊限制装置。
按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挤压辊子水平平行设置且中间留有空隙。
按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不同的高炉,须根据称量料罐的大小确定不同大小的密封气囊。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气囊容积为称量料罐内煤气放散至常压时所需体积的1.1~1.3倍。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气囊被辊子挤压部分进入密封气囊限制装置,且在气囊排空时挤压部分自动释放复位。
按上述技术方案,辊子驱动系统由电机驱动,两个挤压辊子可分别从左右两侧由上往下同时挤压密封气囊。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气囊出口设置切断阀、清灰阀和氮气充压阀;密封气囊通过切断阀与旋风除尘器相连;旋风除尘器后面另一支路上还设置旋风除尘放散阀,用于当密封气囊系统出现故障或更换维修时,称量料罐的煤气放散时使用。
清灰阀用于清除密封气囊内的粉尘。氮气充压阀用于当密封气囊系统出现故障或更换维修时,称量料罐的均压时使用。切断阀与旋风除尘器前的均压放散切断阀一起用于称量料罐的均压放散过程及放散煤气的密封气囊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34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