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4540.2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6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琳;肖兵南;李爱科;王会明;汪洋;李思长;郭伟群;陈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31/7048;A61P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文祎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拉 菌素 微乳透皮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兽药新剂型领域。
背景技术
多拉菌素(doramectin)为20世纪90年代研制开发出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是以环己羧酸(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为前体,通过突变生物合成技术,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突变株发酵而成的一种阿维菌素类抗生素,被认为是目前阿维菌素族中最优秀的抗寄生虫药物之一,为内外兼杀剂,对线虫、节肢动物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最早发现它驱杀寄生虫的能力是在驱鼠继代的蛇形毛圆线虫和杀兔痒螨的动物模型中,与其它市售的伊维菌素类产品比较,其抗寄生虫范围更广泛、效果更好,而且预防寄生虫再感染的有效时间更长。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作为药物载体潜力很大:呈各项同性的透明液体,热力学稳定,可以过滤,易于制备和保存;可同时增溶不同脂溶性药物,延长不溶性药物的释药时间;药物分散性好,利于吸收,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易水解的药物制成油包水型微乳可起到保护作用。
多拉菌素作为一种优良的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其剂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由于其本身的水溶性差,生产注射剂时常常加有助溶剂等刺激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因此临床应用时有一定刺激性,Goudie等(Doramectin-a potent novelendectocide,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3,49(1):5-15.)报道以芝麻油和乙基油酸脂作为多拉菌素的溶剂,对局部组织刺激反应很小。也有供外用的多拉菌素透皮剂(Gayrard等,Comparison of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doramectin andivermectin pour-on formul-ations in cattle,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9,81:47-55),但含药量小,使用剂量大,对机体刺激性大,操作麻烦。
发明专利ZL200610010055.6“多拉菌素、塞拉菌素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研究出一种多拉菌素、塞拉菌素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属农药新剂型领域,其选用的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等)刺激性大,对动物全身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较为明显,不宜在兽药领域应用。微乳用于经皮给药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发明专利ZL200610010055.6其制作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多用作喷洒,配方中未综合考虑影响动物皮肤透皮吸收的因素,因此未做药物经皮吸收试验,也未做动物临床治疗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该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较同类产品刺激性更小,对动物安全无毒,且质量稳定、药效好、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应用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临床应用效果好,缓释期长,能有效地减少给药次数,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克服重复给药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麻烦与成本增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在制备抗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拉菌素微乳透皮剂,它是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多拉菌素0.2-2.0%,油相7-22%,乳化剂10-22%,助乳化剂5-50%,防冻剂1-5%,促渗剂1-10%,余量是水。
所述油相选自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环己烷、正丁醇、丁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正戊酯、丙酸丁酯、丁酸丁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烟酸乙酯、烟酸甲酯等2-6碳酸与1-4碳醇酯化的酯类和烟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烷酸等6-20碳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4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吉西他滨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下一篇:食管支架取出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