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养殖池塘沉积物产污系数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5643.2 | 申请日: | 201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6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长;孟顺龙;吴伟;胡庚东;瞿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殖 池塘 沉积 物产 系数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池塘沉积物产污系数的检测方法,具体地说是用于检测鱼类养殖池塘的沉积物产污系数,估算池塘养殖对自身的污染负荷,属于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2006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达2148.31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3593.95万吨)的59.78%;其中,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和面积分别为1494.51万吨和2531.05千公顷,分别占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69.57%和42.06%,淡水池塘养殖对淡水养殖的贡献举足轻重。池塘养殖,以其面积、产量在总量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然而,在池塘养殖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其本身暴露出的污染问题令人担忧。现行的池塘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以饲料、肥料、药品等的高消耗、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导致池塘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湿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鱼类食用消化的饲料中又有25-30%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自然和人为输入的氮、磷除仅一部分以养殖品种输出外,至少有50%富集成池塘沉积物。沉积物是指在水体范围内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降物。在养殖池塘中,未被鱼类摄食的残饵、鱼类排泄物、老化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尘埃泥沙等沉积于池底形成池塘沉积物。池塘沉积物直接与水体接触,从多方面影响水质,是池塘水体的营养盐库,在受到扰动或环境条件变化时,将会对养殖水体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池塘清淤时,池塘沉积物会对外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池塘沉积物的产污系数对于科学调控池塘水质和评估池塘养殖对自身和池塘外环境的污染程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物产污系数是指某养殖期间,单位产量(产量法)或单位养殖面积(面积法)的沉积物污染物产生量,产量法的单位为g/kg面积法的单位为g/m2)。有关池塘沉积物产污系数的测算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一套较为科学、易行的池塘养殖模式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检测方法。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养殖池塘沉积物产污系数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检测步骤:
(1)沉积物收集器的结构:
沉积物收集器为中空的台体形状,开口于台体的上底面,在靠近收集器上底面的侧壁处均匀的设有孔,用于系绳子,绳子顶端系一泡沫浮子;
(2)沉积物收集器放置与捞起
在养殖池塘的中央和四个拐角处各放置一个沉积物收集器,在放养鱼类的时候将沉积物收集器放入池底,收获鱼类的时候将沉积物收集器捞起,则收集器内的沉积物即为养殖期间该面积(以上底面积计)下的沉积物产生量,据此可计算出单位面积的沉积物产生量,并进而根据池塘面积计算出整个池塘的沉积物产生量;
(3)池塘沉积物质量的测算
将沉积物收集器捞起并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24h后,将上层水通过虹吸法排出,之后放置在室内通风处凉至上层无明显水层;
用差量法测算沉积物收集器中的沉积物质量,即先称量收集器和沉积物的总质量(W总),再称量收集器的质量(W收),则收集器中沉积物的质量(W沉积物)即为W总-W收;
(4)沉积物中各污染指标浓度的测定
测定沉积物含水率以及沉积物中主要污染指标,如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等的含量;
(5)沉积物产污系数检测公式
将养殖期间单位产量(产量法)或单位养殖面积(面积法)的沉积物污染物产生量称为该段时间的沉积物产污系数(g·kg-1或g·m-2);其中,产量法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检测按如下公式进行:
式中:i为污染指标;Ki为沉积物中污染指标i的产污系数(g·kg-1);x为渔获物种类数;ΔWx渔获为渔获物x的增重,等于鱼类收获量减去投入量(kg);n为鱼类种类数;Wi为养殖期间污染物i的产生量(g);W沉积物为养殖期间的池塘沉积物产生量(kg);Ci为沉积物中污染指标i的含量(mg·g-1);
面积法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检测按如下公式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56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