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单轨小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9288.4 | 申请日: | 200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7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马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树忠 |
主分类号: | B66C11/06 | 分类号: | B66C11/06;B66C9/02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方剑宏 |
地址: | 3124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单轨 小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重小车,尤其是涉及一种载荷量大的组合单轨小车,属于起重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见20T以上载荷量的单轨小车,通常采用四轮承重方式,动力由一条带手拉链的手链轮驱动输入,与手链轮同轴的齿轮与一对主动车轮啮合,这二个主动车轮的承载面运行在轨道梁的下翼缘上,这种大规格单轨小车体积庞大笨重,支有四支车轮承受载荷,由于轨道受力集中、应力大,因此,对轨道宽度和强度的要求高,需要特制的超强超宽轨道与这种大规格的单轨小车相匹配,轨道的投资成本高,在实际使用中,大载荷量的单轨小车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支有通过一个手链轮动力输入,这种形式的单轨小车支能由单人操作,在拉动手链轮时颇为费力,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以改进的方式提供一种纵向深度大、横向宽度小的组合单轨小车,使得与之相配套的轨道的宽度和强度要求低。
为了完成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组合单轨小车,包括具有二块侧墙板的四轮单轨小车、挂梁组件和吊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轮单轨小车由二台组成,且为沿运行轨道方向排列的组合联动结构,所述挂梁组件既与这二台四轮单轨小车的下部固定联接,又与吊环组件固定联接。
挂梁与吊环组件有二种方式,第一种为单挂梁结构,每一台四轮单轨小车设置一支挂梁、若干隔套和螺母组成的单挂梁组件,吊环组件由一个吊环、一支吊环销和二块横梁组成,横梁二侧分别与每台四轮单轨小车的相应挂梁连接,两块横梁居中穿置有吊环销,而吊环固定在吊环销上。
第二种为双挂梁结构,每台四轮单轨小车通过设置的二支挂梁、二块连接板及相应的隔套和开槽螺母组成一组挂梁组件,而每组挂梁组件的连接板上皆穿置有一支吊环销,吊环同时穿过二支吊环销并加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一个四轮单轨小车的侧墙板上设置有一手拉链轮,另一四轮单轨小车的相对侧墙板上也相应设置有一手拉链轮。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大载荷量的组合单轨小车由八支车轮承受载荷,使轨道受力得以分散,局部应力小,因此该组合单轨小车纵深(轨宽方向)尺寸得以缩小,对轨道宽度、轨道强度等要求大为降低,可以选用普通的I形或H形工字钢作为轨道,无需特制的超强超宽轨道,从而降低了轨道投资成本;由于小规格的四轮单轨小车采用分台安装,安装显得方便轻松,而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承载情况,选用单挂梁的组合单轨小车或超强设计的双挂梁的组合单轨小车;由于采用两支手链轮的双动力输入方式,作业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每台四轮单轨小车配置单挂梁组件构成单挂梁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每台四轮单轨小车配置双挂梁组件和一对独立的连接板构成双挂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一个详细说明。
单轨小车组合,包括二台沿运行轨道方向排列的四轮单轨小车,这二台四轮单轨小车的下部皆与挂梁组件固定联接后,再与吊环组件固定联接从而构成组合联动结构。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方式,包括四轮单轨小车70、四轮单轨小车80、挂梁组件90和吊环组件50,其中,四轮单轨小车70具有侧墙板701(而其相对侧的侧墙板图中未显示),四轮单轨小车80具有侧墙板801(而其相对侧的侧墙板图中未显示),挂梁组件90包括挂梁901、隔套902及螺母903等,吊环组件50包括二块横梁501(其相对侧一块图中未显示)、吊环销502和吊环503,横梁501二侧的安装孔分别与侧墙板701相应的安装孔和侧墙板801相应的安装孔相贯通,且分别穿置固定一支挂梁901,所述吊环销502居中穿过二块横梁501,吊环销502上固定有吊环503。
四轮单轨小车70、四轮单轨小车80皆与传统单轨小车一样,带有手拉链轮(其中位于四轮单轨小车70上的手拉链轮图中不可见),四轮单轨小车80的手拉链轮61在可见的外侧,二台四轮小车安装后,使得二手拉链轮背向,这样双人拉动手拉链轮时,组合单轨小车受力均匀、运行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树忠,未经陈树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2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锤按摩装置及肩背按摩器
- 下一篇:长拐附加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