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液自升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0442.0 | 申请日: | 200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秦跃平;杨小彬;聂百胜;宋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F15B3/00 | 分类号: | F15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王 燕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注液自升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通过液压传动原理进行高压容器或液压装置进行注液从而实现推拉、支撑、蓄能等作用,而这一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液压泵作为动力源,当给定液压泵的功率,液压装置的输出功率就等于液压泵的输入功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当需要支撑、推拉的载荷增大的时候,往往需要更换更大功率的液压泵,这样给高效、安全生产就会带来负面的因素。
现有技术中,液压装置的工作过程(如矿山顶板支护)是先在零荷载条件下升柱,达到支撑位置时再提升压力。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升柱过程中所需压力很小,不需大功率大扬程的液压泵;二是由于液压泵扬程的限制,液压装置的初撑力远小于其工作压力,使设备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支护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低压液体,又能对低压液体进行升压输出高压液体的注液自升压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注液自升压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控制腔、输液腔,所述控制腔内设有缩径阀芯,所述缩径阀芯中部的直径小于两端部的直径,且两端部的外壁与所述控制腔的内壁吻合,并能在控制腔内滑动;
所述输液腔包括左腔、右腔,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所述左腔与右腔之间设有隔层,所述变截面活塞的大截面端设于所述右腔内,小截面端穿过所述隔层设于所述左腔内;
所述左腔设有出液口,所述控制腔设有进液口和回液口;
所述左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注液输液孔,所述右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增压输液孔;
所述缩径阀芯在所述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所述注液输液孔和所述增压输液孔与所述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注液自升压装置,由于缸体内设有控制腔、输液腔,控制腔内设有缩径阀芯,输液腔内设有变截面活塞。通过缩径阀芯在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注液输液孔和增压输液孔与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进而实现注液和增压双工位控制,操作简便可靠。既能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低压液体,又能对低压液体进行升压输出高压液体。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工位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工位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工位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工位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注液自升压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a、图1b所示,包括缸体1,缸体1内设有控制腔10、输液腔2、7,控制腔10内设有缩径阀芯12,缩径阀芯12中部的直径小于两端部的直径,且两端部的外壁与控制腔10的内壁吻合,并能在控制腔10内滑动,可以通过滑动对液口进行控制;
输液腔2、7包括左腔2、右腔7,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3,左腔2与右腔7之间设有隔层,变截面活塞3的大截面端设于右腔7内,小截面端穿过隔层设于左腔2内,可以通过变截面活塞3的增压作用实现增压。
输液腔的左腔2设有出液口S,控制腔10设有进液口P和回液口T;左腔2与控制腔10之间设有注液输液孔A,右腔7与控制腔10之间设有增压输液孔B;缩径阀芯12在控制腔10内的滑动能控制注液输液孔A和增压输液孔B与进液口P或回液口T之间的导通或关闭,实现对要求的工位的控制,具体可以控制该注液自升压装置实现两个工位:
注液工位:该工位时,进液口P通过注液输液孔A与出液口S连通;且增压输液孔B与回液口T连通;
增压工位:该工位时,注液输液孔A关闭;且进液口P与增压输液孔B连通。
上述两个工位通过缩径阀芯12在控制腔10内的滑动进行转换,具体是:
在注液工位时,缩径阀芯12左移,进液口P通过该缩径阀芯12中部的缩径处与注液输液孔A连通;同时,增压输液孔B通过控制腔10右端空间与所述回液口T连通;
在增压工位时,缩径阀芯12右移,注液输液孔A被该缩径阀芯12的左端部关闭;同时,进液口P通过该缩径阀芯12中部的缩径处与增压输液孔B连通。
具体可以在缩径阀芯12一端与控制腔10的端部内壁之间设有复位弹簧8;另一端设有顶杆9,顶杆9的一端伸出控制腔10的端壁,通过顶杆9与复位弹簧8的联合作用控制缩径阀芯12的移动。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是一种常闭式结构,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4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