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秸秆纳米膳食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1405.2 | 申请日: | 200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1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繁宇 |
主分类号: | A23L1/105 | 分类号: | A23L1/105;A23L1/28;A23L1/29;A23L1/308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021吉林省长春市清***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秸秆 纳米 膳食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米秸秆纳米膳食纤维,同时还公开了其制备方法,属于保健食品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不仅含有大量宝贵的能量和氮素资源,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极高,而且原料广泛、价格低廉、易降解、无污染等许多优势,但目前玉米秸秆仅用于还田、饲料和工业原料以及农民生活燃料等方面,利用率和附加值极低,所以寻找一种利用玉米秸秆取得高利率、高价值的新产品已经是当务之急。
膳食纤维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已引起世界各国营养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预防各类现代文明病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它具有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增强免疫能力,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降低胰岛素和三酸甘油脂,通便、利尿、清肠健胃,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平衡体内的荷尔蒙及降低与荷尔蒙相关的癌症等疾病的功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日趋精细,膳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的情况也日趋严重,膳食纤维的研究与应用必然会成为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热点之一。膳食纤维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膳食纤维的改性及改性对其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影响的深入研究;②加强对膳食纤维生理功能的作用机理的深层次研究;③我国具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资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合理整合、利用膳食纤维资源具有现实意义;④加快膳食纤维在可食性包装方面实现工业化的研究;⑤生产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膳食纤维保健食品研究;⑥加快作为缓释剂在药品和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总之,膳食纤维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应用于膳食纤维改性的方法主要有3种:化学方法(主要有酸法、碱法)、生物技术方法(酶法、发酵法)、物理方法(主要有超微粉碎技术、挤压蒸煮技术、冷冻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加压蒸煮、膜浓缩法、焙烤)等。也有综合应用以上手段同时处理,以获得较高含量和品质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采用较普遍的是化学方法,多利用酸碱等化学试剂处理,可部分改变膳食纤维的结构,使其具有较优良的性质和较强的功能。酸碱处理都能使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得以较大地提高,其中以碱处理效果更好。但由于酸碱处理存在反应时间长、副反应较多、工艺过程复杂、温度较高、对设备的要求较高等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酶法制得的膳食纤维色泽浅,易漂白,无异味,纯度较高。但酶法成本太高,在实际生产方面还无法推广。发酵法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消耗原料中的碳源、氮源,以消除原料中的植酸,减少蛋白质、淀粉等成分制取膳食纤维,从而改善膳食纤维的持水力等物化特性。发酵的同类产品与非发酵产品相比口感更香甜,持水力、吸水性和膨胀力大大提高,可溶性纤维含量更高,生理活性更好,其生产过程简便,成本低廉,产品无异味,易于实现工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对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玉米秸秆膳食纤维的研究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米秸秆纳米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50%以上,粘度升高,口感细腻。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膳食纤维的生产方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采用微生物单菌发酵或混菌共酵的方法发酵玉米秸秆,再通过超高压均质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等技术处理,最终得到高活性、高纯度的玉米秸秆纳米膳食纤维。
本发明的玉米秸秆纳米膳食纤维其生产原料是玉米秸秆,其工艺步骤为:
1、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①配制活化PDA培养基(葡萄糖2%,马铃薯20%,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2%,维生素B10.05%,琼脂2%);②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于待接种的试管和摇瓶中,调整pH值为4~6.5,包扎,在121℃灭菌30min;③向试管中分别接入里氏木霉、康氏木霉、黑曲霉、纤维对囊菌、粗糙脉孢菌、白腐菌、枯草芽孢杆菌、康宁木霉、绿色木霉等纤维素酶产生菌进行单菌纯培养,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长满斜面;④将培养好的种子液分别转接至摇瓶中,在温度28~40℃、转速120~250r/min摇床培养3~7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繁宇,未经孟繁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4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