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合金或硫精矿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4145.1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廖俊;刘军占;王坚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精矿 用途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增硫剂,特别涉及硫合金或者硫精矿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钢的用途特性,某些钢中需要有一定的硫含量。传统炼钢生产方法是在炼钢过程中,通过牺牲高碱度精炼渣强脱氧纯净化的良好性能,人为的使精炼渣恶化,以取得较好的增硫性能,然后在炉渣中加入硫合金,通过此时恶化的精炼渣的增硫性能来增加钢液中的硫含量,此种方法生产的钢材的氧含量高、夹杂物多,严重影响钢的纯净度,但能保证钢中含硫量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炼钢用硫合金或硫精矿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使成品钢材氧含量低、夹杂少,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纯净钢液。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硫合金或硫精矿的用途,硫合金或硫精矿包括如下重量百分配比的化学元素:S:45~50%,C≤0.5%,P≤0.10%,Si≤2.0%,Mn≤0.30%,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用于炼钢用增硫剂。
所述硫合金或硫精矿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增硫前,控制精炼渣成分CaO:45~58%,SiO2:8~15%,Al2O3:18%~26%,CaF2:3~7%,MgO:3~10%。
(2)先将钢包的底吹氩气瞬间增大,使钢液露出渣面,随后立即减小至最小,但不关闭,此氩气流量维持整个增硫过程。喂线过程底吹氩气必须按上控制,如先不开大氩气,则硫线易加在渣面上,收得率低且不稳定。喂线的过程中,如氩气过大,则高碱度的精炼渣吸收硫,更易导致硫不稳定;如氩气关闭,则出现硫不均匀。
包芯线,喂入速度≥2.0m/s;喂线速度必须要快,如达不到此规定的最小速度,易导致钢包内硫不均匀,且硫的收得率低。
(4)按90%以上的回收率喂入硫精矿包芯线,喂线结束后立即关闭搅拌,并在5min内浇注。喂线毕必须立即关闭搅拌,如不按此控制,硫成分难以控制,同理,不能在5min内浇注,也易出现硫波动,导致不可控制。
优选地,在覆盖钢液面的精炼渣面露出破口时调小氩气的流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加入FeS合金方法相比,本发明方法生产成本低廉。在钢液中相同含量的硫的情况下,使用本发明方法可下降成本50%以上。
2.使用本发明方法,使硫含量更易容易控制。成品硫含量可控制在目标值的0.95~1.05范围内。
3.钢液更纯净。氧含量可下降至15ppm以下,夹杂物B类夹杂≤1.5级,C类夹杂0级,达到纯净钢的水平。
4.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采用薄铁皮包裹硫精矿(含有S:48%,C:0.3%,P:0.10%,Si:0.8%,Mn:0.10%,余为Fe)包芯线。
生产某钢种(硫含量标准:0.040%~0.065%),钢包炉,控制精炼渣成分CaO:55.1%,SiO2:9.4%,Al2O3:24%,CaF2:6.9%,MgO:4.6%。脱氧至2.3ppm,实现纯净钢水平,控制并实现除硫外其他元素均达到标准,由于高碱度,硫成分不宜控制,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此时钢液中硫含量为0.013%。
进入增硫工艺。控制钢包底吹氩气5公斤压力,使钢液露出渣面,后立即减小至0.6公斤压力;用喂线机以2m/s喂线速度增硫,增硫量0.050%,喂线结束后即应关闭搅拌,并于3min内开浇浇注。成品硫含量0.060%,回收率达到94%。
该炉钢成品氧含量12ppm,夹杂物级别A:2.0、B:1.0、C:0、D:0.5,达到纯净钢水平。此前,此钢种采用传统工艺,成品氧含量≥25ppm,夹杂物级别A≥3.0、B≥2.0、C≥0.5、D≥0.5,不能达到纯净钢水平。
实施例2
采用薄铁皮包裹硫精矿(含有S:48%,C:0.3%,P:0.10%,Si:0.8%,Mn:0.10%,余为Fe)包芯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41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