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952567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部件-CN201780008276.6有效
  • 山田贤孝 - 东丽株式会社
  • 2017-01-25 - 2021-09-10 - B01D63/00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部件,其在以液体分离膜组件的形式进行组装的情况下,即使隔着反渗透分离膜而从供给侧作用高压,也能够确保分离膜的盐除去率,并且使厚度减薄。液体分离膜组件用部件,其包含将合成纤维编织而成的特里科经编织物,该特里科经编织物中具有由双线圈形成的凸部分,通过该双线圈而在内侧形成的开口部的长边长度为50~260μm。此外,为在中心管的周围至少卷绕有反渗透分离膜及上述部件的液体分离膜组件。
  • 部件
  • [发明专利]电化学式氢泵-CN202210175957.4有效
  • 高杉将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2022-02-25 - 2023-03-24 - C25B11/02
  • 电化学式氢泵(10)的电化学电池(12)具有第1部件(42)和第2部件(44),该第1部件(42)具有氢气流(66);该第2部件(44)具有水路(84)。第1部件(42)位于阳极电极(52)与阳极隔板(38)之间。第2部件(44)位于阳极电极(52)与第1部件(42)之间。第1多孔部件(110)位于第1部件(42)与第2部件(44)之间。第2多孔部件(114)位于第2部件(44)与阳极电极(52)之间。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解质膜的干燥。
  • 化学式
  • [发明专利]装置-CN201980016205.X在审
  • 三好隼人;伊藤晃寿;大场孝浩;若林彰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2019-02-28 - 2020-10-16 - B81B3/00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装置,其具有第1微,形成于第1部件;第2微,形成于第2部件,在俯视下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微重叠且在与所述第1微之间形成有高低差部;多孔膜,具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孔,且配置于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而分隔所述第1微与所述第2微;及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第1部件或所述第2部件与所述多孔膜之间,刚性比所述多孔膜高,加强所述多孔膜的至少面向所述高低差部的部分
  • 微流路装置
  • [发明专利]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CN201110185584.0有效
  • 大胁宽成;铃木繁树;小林宽之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2011-06-29 - 2012-01-11 - B41J2/14
  • 液体喷射头具备:头主体(20);固定有头主体(20)的壳体部件(60);设有连接液体供给针(100)和壳体部件(60)的液体(85)的部件(80);以及设在壳体部件(60)和部件(80)之间的电路基板(90),部件(80)由部件主体(81)和罩部件(82)构成,部件主体(81)在上表面侧固定有液体供给针(100),在下表面侧突出设置有形成液体(85)的形成部(84)该罩部件(82)固定于部件主体(81),且具有包围形成部(84)设置、具有达到壳体部件(60)高度的壁面部(87)。
  • 液体喷射装置
  • [发明专利]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CN200880128788.7有效
  • 村上尊宣 - 烙酷斯有限公司
  • 2008-04-22 - 2011-04-13 - F28D1/053
  • 部件内部流通载热体,通过与载热体的热交换来加热或冷却部件的外部,作为热交换部的部件的表面温度上升速度更快、热交换效率良好。热交换器(H),是在部件(1)内部流通载热体,通过与载热体的热交换来加热或冷却部件(1)的外部的热交换器,具有管状的部件(1),在其内部收容有棱柱状的中芯部件(2)。通过中芯部件(2)的表面(24)与部件(1)的内表面(14)形成(15),使载热体与部件(1)的整个内表面(14)接触地在(15)中流通。
  •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空调装置
  • [其他]排气管-CN201490000490.9有效
  • 古屋智大;横田利夫;贝沼克彦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2014-02-05 - 2016-04-06 - F01N1/00
  • 本实用新型涉及形成排气流的排气管,具备:第1部件,所述第1部件形成所述排气流的一部分,以及第2部件,所述第2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直列连接,形成所述排气流的一部分,所述第1部件的下游侧端部插入所述第2部件的上游侧端部,在所述第1部件的插入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2部件的被插入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该排气管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连通路,所述被插入部被配置为,朝向与水平方向相比的更上方。
  • 排气管
  • [发明专利]形成装置及挤出成型装置-CN202310251250.1在审
  • 森冈大贵;田中贵司 - 株式会社理光
  • 2023-03-15 - 2023-09-26 - B29C44/36
  • 本发明涉及形成装置及挤出成型装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制造发泡倍率高、抑制因表面粗糙引起的外观不良的泡沫片材的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形成装置至少包括形成筒状的第一形成部件和第二形成部件,使得塑料组合物通过由所述第一形成部件和所述第二形成部件形成的所述,进行所述塑料组合物的成形,所述第一形成部件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形成部件形成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表面粗糙度参数
  • 形成装置挤出成型
  • [发明专利]形成装置及挤出成型装置-CN202310251597.6在审
  • 田中贵司;花谷慎也 - 株式会社理光
  • 2023-03-15 - 2023-09-26 - B29C44/36
  • 本发明涉及形成装置及挤出成型装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制造发泡倍率高、抑制因表面粗糙引起的外观不良的泡沫片材的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形成装置至少包括形成筒状的第一形成部件和第二形成部件,使得塑料组合物通过由所述第一形成部件和所述第二形成部件形成的所述,进行所述塑料组合物的成形,所述第一形成部件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形成部件形成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表面粗糙度参数
  • 形成装置挤出成型
  • [发明专利]形成部件-CN201810133831.4有效
  • 夏目清辰;伊藤新治 - 喜开理株式会社
  • 2018-02-09 - 2020-06-02 - F16K11/02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供能够将施加于接头部的负荷减小的流体接头。导向壁(45)的顶端(45f)位于比接头部(44)的顶端(44f)离主体部(11)的端面(11a)远的位置。据此,当在接头部(44)插入到管(50)的内部的状态下管(50)相对于接头部(44)弯折时,管(50)的外周面支承于导向壁(45),管(50)相对于接头部(44)弯折时作用于接头部(44)的弯曲应力减小。
  • 形成部件
  • [发明专利]排气热回收装置-CN202180037937.4在审
  • 久永彻;千叶尚治;中嶋史朗 - 马瑞利株式会社
  • 2021-05-26 - 2023-01-31 - F01N5/02
  • 排气热回收装置(100)具有:第一部件(1),其在内部形成有第一(14);第二部件(2),其设置为与第一部件(1)相邻而在内部形成有第二(24),具有在流动于第二(24)内的废气和冷却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3);阀单元(4),其通过配置于第一部件(14)内的旋转轴部(43)的旋转,来切换第一(14)和第二(24)的开闭;和驱动部(5),其具有使旋转轴部(43)旋转的驱动轴(51),第二部件(2)配置为相对于第一(14)内的废气的流动方向倾斜,第二部件(2)配置为相对于第一部件(1)倾斜,由此,在驱动轴(51)的轴向视图中,在形成于第二部件(2)的侧方的区域中,驱动轴(51)朝向第一部件(1)延伸设置而与旋转轴部(43)相连接。
  • 排气回收装置
  • [发明专利]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和基片支承部-CN202210137198.2在审
  • 片冈瑛太郎 -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 2022-02-15 - 2022-08-30 - H01J37/32
  • 本发明提供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和基片支承部,能够不改变气体部件的配置区域的尺寸,而延长气体部件的气体长度。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容器;电极,其配置在上述处理容器的内部,能够被施加所希望的高频电功率;具有上述电极的部件;和配置在上述部件的埋入部件,上述埋入部件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上述第一部件在外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外侧,上述第二部件通过与上述第一部件接合而形成与上述外侧相连的一个以上的内侧,上述外侧与上述内侧连通。
  • 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支承
  • [发明专利]内径测定装置及其起动加注方法-CN201080052412.X无效
  • 桥户宏明;池田昌夫 -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 2010-11-19 - 2012-07-25 - A61B5/107
  • 测定导管的内径的内径测定装置(100)具有:各自相对于球囊部件(110)连通的第一部件(120)和第二部件(140)、流体注入机构(130)、流出密闭机构(150)及容量测定单元(160)。流体注入机构(130)通过第一部件(120)或第二部件(140)向球囊部件(110)内部注入非压缩性的流体。流出密闭机构(150)关闭第一部件(120)或第二部件(140)的一方。容量测定单元(160)在球囊部件(110)、第一部件(120)及第二部件(140)填充有流体且流出密闭机构(150)关闭第一部件(120)或第二部件(140)的一方的状态下,测定由流体注入机构
  • 内径测定装置及其起动加注方法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