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式宽负载范围降压型开关电容DC-DC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8968.0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2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帘曦;常濛;陈浩;朱樟明;杨银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07 | 分类号: | H02M3/07;H02M1/08 |
代理公司: | 61230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长春<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模式宽负载范围降压型开关电容DC‑DC转换器,该DC‑DC转换器10包括: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开关电容功率子电路12,电连接所述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反馈控制子电路13,电连接所述电容功率子电路12并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本发明提供的双模式宽负载范围降压型开关电容DC‑DC转换器,采用PFM和Burst两种输出电压管理的工作模式,在PFM工作模式下,负载的变化通过误差放大器EA输出信号调节VCO开关频率,产生两相非交叠信号Φ1和Φ2作为开关电容阵列来稳定输出电压,保证输出电压精度;在Burst工作模式通过间歇的工作模式来稳定轻载的输出电压,从而有效增加转换器轻载时的负载电流范围,此外,还提升了负载跳变的反应时间与转换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模式 电容 降压型开关 驱动子电路 时钟编码 输出电压 宽负载 双模式 子电路 电连接 轻载 转换器 两相非交叠信号 开关电容阵列 输出信号调节 稳定输出电压 误差放大器 反馈控制 负载电流 开关电容 开关频率 输出反馈 转换效率 跳变 保证 管理 | ||
【主权项】:
1.一种双模式宽负载范围降压型开关电容DC-DC转换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n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n开关电容功率子电路(12),电连接所述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n反馈控制子电路(13),电连接所述电容功率子电路(12)并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其中,/n所述反馈控制子电路(13)包括: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补偿电容(CC)、补偿电阻(RC)、压控振荡器(VCO)、非交叠时钟产生单元;其中,/n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所述压控振荡器(VCO)及所述非交叠时钟产生单元依次串接于所述开关电容功率子电路(12)的输出端(VOUT)与所述时钟编码驱动子电路(11)的输入端之间;/n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反相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电容功率子电路(12)的输出端(VOUT),同相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参考电压端(VREF);/n所述补偿电阻(RC)与所述补偿电容(CC)依次串接于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输出端与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第十PMOS管(MP10)、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第十NMOS管(MN10)、电流沉(ISS)、第一开关(S1)及第二开关(S2);其中,/n所述第二PMOS管(MP2)、所述第四PMOS管(MP4)、所述第八PMOS管(MP8)、所述第六NMOS管(MN6)及所述第二NMOS管(MN2)依次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一PMOS管(MP1)、所述第三PMOS管(MP3)、所述第七PMOS管(MP7)、所述第五NMOS管(MN5)及所述第一NMOS管(MN1)依次串接于所述电源端(VDD)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六PMOS管(MP6)、所述第十PMOS管(MP10)、所述第八NMOS管(MN8)及所述第四NMOS管(MN4)依次串接于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五PMOS管(MP5)、所述第九PMOS管(MP9)、所述第七NMOS管(MN7)及所述第三NMOS管(MN3)依次串接于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九NMOS管(MN9)与所述电流沉(ISS)依次串接于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n所述第十NMOS管(MN10)电连接于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与所述第九NMOS管(MN9)的源极之间;/n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n所述第三PMOS管(MP3)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栅极;/n所述第七PMOS管(MP7)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n所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MN6)的栅极;/n所述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与所述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n所述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n所述第九PMOS管(MP9)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十PMOS管(MP10)的栅极;/n所述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n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与所述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九PMOS管(MP9)的漏极;/n所述第九NMOS管(MN9)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同相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电容功率子电路(12)的输出端;/n所述第十PMOS管(MP10)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反相输入端分别经所述第一开关(S1)与所述第二开关(S2)电连接第一参考电压端(VREF1)与第二参考电压端(VREF2);/n所述第八PMOS管(MP8)与所述第六NMOS管(MN6)串接形成的节点作为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第一输出端;/n所述第十PMOS管(MP10)与所述第八NMOS管(MN8)串接形成的节点作为所述第一跨导运算放大器(OTA1)的第二输出端。/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44896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升压电路及具备该升压电路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 下一篇:电荷泵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