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赭曲酶毒素A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8583.5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5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琪;熊孟;季更生;颜辉;邓娜;叶繁;张国政;武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赭曲酶毒素A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光电化学分析领域。所述制备方法是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Aeroxide P25)滴涂于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电极上,干燥后高温烧结,再将其浸入合成好的羧基化硫化镉(CdS)量子点溶液中,得到CdS/TiO2/ITO电极,通过化学耦合反应把氨基修饰的赭曲酶毒素A(OTA)核酸适配体桥接于CdS量子点上,最终获得DNA/CdS/TiO2/ITO传感电极,该传感电极特异性识别OTA分子,产生位阻效应使得光电流显著下降。电极的多孔结构和高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对OTA的特异性识别,显著提高了传感电极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赭曲酶 毒素 光电 化学 适配体 传感 电极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赭曲酶毒素A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A、配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溶胶,并滴涂于导电玻璃电极表面,电极置于450~500℃高温烧结30分钟;B、合成硫化镉量子点溶液,并将步骤A烧结后二氧化钛/导电玻璃的电极浸入该溶液中吸附量子点;C、通过化学耦合反应将赭曲酶毒素核酸适配体桥接于步骤B得到的硫化镉/二氧化钛/导电玻璃电极表面,使用乙醇胺缓冲液封闭电极活性位点,最终得到适配体/硫化镉/二氧化钛/导电玻璃传感电极并测试其对不同浓度赭曲酶毒素的光电化学响应;其中,步骤A中,所述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粒径为21~25nm,浓度为0.5~5mg/mL;所述的导电玻璃为氧化铟锡玻璃、氟掺杂氧化锡玻璃或者铝掺杂氧化锌玻璃,经过2mol/L KOH的异丙醇溶液中煮沸20分钟,超纯水和乙醇清洗,120℃干燥2小时,面积为0.25cm2,表面涂覆量为20~30μL;步骤B中,所述的硫化镉量子点采用水相合成法,加入巯基乙酸使其表面带有大量的羧基基团,粒径为5±1nm,浓度为1.0~1.5mg/mL;所述的烧结电极对量子点的吸附时间为3~12h,电极表面成膜厚度为1~20μm;步骤C中,所述的赭曲酶毒素核酸适配体的碱基序列为5’‑NH2‑(CH2)6‑GAT CGG GTG TGG GTG GCG TAA AGG GAG CAT CGG ACA‑3’,浓度为0.5~2μM,体积为20~30μL,桥接温度和时间为4℃和12~18小时;所述的乙醇胺缓冲液为10mM Tris‑HCl pH 8.5含1mM MEA,封闭温度和时间为4℃和1~2小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238583.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率模块试验平台
- 下一篇:一种高压电力变压器运行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