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基节误差的啮合冲击模型的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3951.9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6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石照耀;李珂;于渤;林家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F16H5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带有基节误差的齿轮啮合冲击模型,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齿轮的基节误差会引发齿轮副的线外啮合,在线外啮合段会出现主动齿轮上接触点从齿顶向齿根移动,从动齿轮上接触点从齿根向齿顶移动的情况,即逆序啮合现象。本发明利用逆序过程角速度误差模型和角加速度误差模型,提出了一种由于齿轮逆序啮合现象导致的啮合冲击的解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对逆序啮合现象展开研究,分析传动误差曲线,角速度误差曲线以及角加速度误差曲线,构造出齿轮几何参数与基节误差的关系函数,从而对齿轮副的啮合冲击给出了更好的解释。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误差 啮合 冲击 模型 分析 方法 | ||
【主权项】:
带有基节误差的啮合冲击模型,齿轮逆序啮合,是指啮合过程的顺序与正常啮合过程的顺序相反;这个顺序指的是接触点在齿面上移动的方向,如果只考虑单面接触的情况,正常的啮合过程中,在主动轮上,接触点是从齿根运动到齿顶,在从动齿轮上,则是从齿顶运动到齿根;那么逆序啮合过程就是在正常啮合过程之外,会出现在主动轮上,接触点从齿顶移动到齿根,在从动齿轮上,接触点从齿根移动到齿顶的现象;当齿轮存在基节偏差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这两种逆序过程;一对齿轮正常啮合时,重合度应大于1,即当前一对轮齿尚未脱离啮合时,后一对轮齿应进入啮合;当两齿轮基节相等时,这种啮合过程将平稳地连续进行;当齿轮存在基节误差时,理想的啮合过程将被破坏,使瞬时传动比发生变化,产生冲击、振动;一对单侧齿面中,齿轮1为主动轮,齿轮2为从动轮;E点和F点是主、从动轮的齿顶圆的交点,A1点是齿轮1的齿顶与啮合线的交点,A2点是齿轮2与啮合线的交点,P点是两齿轮啮合的节点;按照两齿轮的旋转方向,发生齿面接触的最初一点一定位于E点和A2点之间,而发生齿面接触的最后一点一定位于A1点和F点之间;当实际啮合点移动到M点时,齿轮1转过的角度为齿轮2转过的角度为当齿轮1、齿轮2沿相反方向旋转时,角度和记为负值;啮入过程中,当存在正基节偏差时,齿轮1与齿轮2无法直接进入渐开线啮合段,就会出现段啮合过程,在A2点开始进入渐开线啮合段,在渐开线啮合段中,接触点在主动轮1齿面上从齿根逐渐移动到齿顶,为正常啮合顺序;段属于啮合线外接触过程,该过程与正常啮合顺序存在不同;在段中,接触点首先出现在E点,然后接触点在齿轮1的齿面上从E点运动到A2点,对于齿轮1来说,E点的半径大于A2点的半径,这个过程是由齿顶向齿根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啮合顺序相反,这个过程为从动齿轮顶刃啮合过程,是啮入过程中的逆序现象;逆序过程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误差模型如下:设齿轮1为主动轮,是一个标准齿轮,齿轮2为从动轮,具有正基节偏差Δfpb;那么啮入过程引起的啮合线增量为其中rb20为理论基圆半径,为实际齿顶圆压力角,ra2为从动轮齿顶圆半径,为齿轮转过角度;由于很小,因此为实际基圆半径,rb为基圆半径;设λ为被动齿轮转角误差对于的周期为根据又可得到在式(2)等号两边都除以rb20,那么转角误差为令那么由于存在误差的是从动轮,研究从动轮转角误差时,齿轮2转角从0到是顺时针,因此要取在渐开线啮合部分,由Δfpb引起的传动误差为对于正基节偏差(负压力角偏差)引起的基圆半径变化,可知所以,令则齿轮顶刃啮合时所产生的传动误差曲线为抛物线;令顶刃啮合角为θ,因为对于的周期为故‑u(‑θ)‑Q(‑θ)2=‑u(λ‑θ)所以θ=uλQ---(8)]]>将式u代入式(7),并利用式(3)可得到θ=ΔfpbQrb20---(9)]]>对误差函数进行坐标变换,将式(9)代入式(6),得到在一个周期λ内的传动误差函数的表达式由式(10)可知因此,假定主动轮转速恒定的情况下,从动轮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误差为在啮出过程中,当存在负基节偏差时,齿轮1与齿轮2结束该对齿面的渐开线啮合段后,下一对轮齿还无法进入啮合,就会出现段啮合过程,出现部分的长短与基节误差的大小有关;在渐开线啮合段中,接触点在从动齿轮2齿面上从齿顶逐渐移动到齿根,为正常啮合顺序;段属于啮合线外接触过程,该过程与正常啮合顺序存在不同;在段中,接触点首先出现在A1点,然后接触点在齿轮2的齿面上从A1点运动到F点,对于齿轮2来说,A1点的半径小于F点的半径,这个过程是由齿根向齿顶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啮合顺序相反,这个过程为主动轮顶刃啮合过程,是啮出过程中的逆序现象;同理可以推导出啮出段逆序过程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误差模型如下:(1)啮入冲击分析由于从动轮2具有Δfpb,其轮齿的齿顶提前在啮合线之外的点接触;在接触瞬间,在接触点处存在法向速度差ΔV,由于ΔV≠0,在进入啮合瞬时将产生两轮齿碰撞,称为啮入冲击;由于啮入冲击,使传动丧失连续性,从动轮转速突然升高产生向当大的角速度,有时可能导致主、从动轮脱啮,严重影响了齿轮啮合的平稳性;传动误差角速度误差Δω2、角加速度误差Δε2所对应的误差曲线,在啮入冲击点,从动轮转速发生跳跃,理论上产生无穷大的加速度,但由于阻尼和接触点的弹性变形,其加速度不可能为无穷大,而是一个脉冲;之后,从动轮逐渐减速至渐开线啮合;由于基节误差Δfpb的影响,在渐开线啮合阶段从动轮转速慢于理论转速;对于基节误差Δfpb>0的齿轮副,在啮入冲击处从动轮转速变化最大,为Δω2max=(2Qθ‑u)ω‑(‑u)ω=2Qθω取将Q代入δω2公式中,得δω2=2QΔfpbQrb2=CΔfpb---(16)]]>式中由相啮合齿轮的几何参数决定;(2)啮出冲击分析当存在负基节偏差时,从动轮速度由正常逐渐变慢;由于角速度变化而产生加速度;从动轮因惯性力图维持原有转速,因而可能瞬间脱啮,造成齿面啮合的不连续;随着法向距离从Δfpb趋向于0,后一对轮齿在分度圆附近产生碰撞;由于这种碰撞是在啮出后发生的,称为啮出撞击;由于撞击,从动轮速度突然提高,产生较大的加速度而影响正常的啮合;当Δfpb<0时,将发生“根刮”;在根刮期间,如果齿轮保持接触而不脱离,从动轮转速将逐渐减小;根刮结束时,后接齿对将产生啮出冲击,使从动轮转速发生跳跃,理论上将产生无穷大的加速度,但由于阻尼和齿面弹性变形,其加速度不可能为无穷大,而是一个脉冲;由于Δfpb的影响,在渐开线啮合阶段,从动轮转速快于理论转速;对于Δfpb<0的齿轮副,在啮出冲击处从动轮转速变化最大,为Δω2max=u*ω‑[u*ω‑2Q*(λ‑λ+θ)ω]=2Q*θω取将Q*代入式子中,得δω2*=2Q*|Δfpb|Q*rb2*=C*|Δfpb|---(17)]]>式中由相啮合齿轮的几何参数决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5395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