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304208.1 申请日: 2016-05-07
公开(公告)号: CN105946753B 公开(公告)日: 2018-06-22
发明(设计)人: 熊成林;张志超;刘建;许华涛;严伟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60R19/12 分类号: B60R19/12
代理公司: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代理人: 梁美珠;金凯
地址: 230051 安***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本发明不仅使客车前端能够抵御撞击,还能够使客车在遇到正面碰撞时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乘客损伤,保证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搜索关键词: 前防撞梁 右立柱 左立柱 客车 碰撞保护结构 加强梁 驾驶区 截面梁 吸能梁 压溃诱导槽 乘客 凸出 前后方向 生存空间 依次设置 正面碰撞 后侧壁 前侧壁 弧状 缓冲 腔体 损伤 保证
【主权项】:
1.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所述前防撞梁包括前防撞梁主体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主体前侧壁中段的安装部;所述后刚性截面梁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横梁与下横梁以及垂直设置在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且与吸能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中立柱;所述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的后端分别垂直连接有一后立柱。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04208.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机动车辆用保险杠-201480016892.2
  • 马丁·基宾;罗尔夫·彼得·勒特格;马库斯·策纳克 -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 2014-02-14 - 2018-11-13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用保险杠(1),特别是前保险杠,包括至少两个变形体(2)以及多个横梁(3.1,3.2,3.3,3.4),所述至少两个变形体(2)彼此间隔距离并且其纵轴或中心在安装状态下基本平行于机动车辆的行进方向进行取向,并且所述多个横梁(3.1,3.2,3.3,3.4)具有封闭轮廓,并且彼此上下布置且连接到变形体(2)。为了能够提供保险杠轻重量下的相对高阻力,从而在小于20km/h的速度下发生碰撞时横梁的后向位移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受到限制,并且防止碰撞中另一车辆的保险杠引起保险杠(1)的向上或向下移动,横梁(3.1,3.2,3.3,3.4)是由一组至少三个横梁形成的,其中该组的每个横梁(3.1,3.2,3.3,3.4)具有包括至少五个角的横截面轮廓。
  •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201610304208.1
  • 熊成林;张志超;刘建;许华涛;严伟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2016-05-07 - 2018-06-22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本发明不仅使客车前端能够抵御撞击,还能够使客车在遇到正面碰撞时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乘客损伤,保证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 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单元-201621449775.8
  • 高扬 - 中交华安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2016-12-28 - 2017-09-29 - B60R19/12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单元,包括下层缓冲支撑结构、中层缓冲支撑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支撑隔板;所述下层缓冲支撑结构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下层支撑单元,每两相邻的下层支撑单元之间通过下层支撑连接板连接;中层缓冲支撑结构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中层支撑单元,每两相邻的中层支撑单元之间均通过中层支撑连接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整体结构强度符合车辆碰撞时的受力特点,下层支撑单体、下层单元夹层支撑件、中层支撑单体以及中层单元夹层支撑件均采用厚度为0.5‑1mm的铝合金板,且各板材件均采用不锈钢铆钉铆接固定,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结构强度高,保证了最佳的吸能缓冲效果。
  • 用于机动车的前部-201610195692.9
  • M.尼克尔;M.利卡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2016-03-31 - 2016-10-26 - B60R19/12
  •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前部,其具有保险杠衬里(8)和保险杠加强件(11),所述保险杠加强件(11)沿车辆纵向在所述保险杠衬里(8)和进行支撑的车身件(4)之间延伸,其中,连接组件(15、26)将所述保险杠加强件(11)的后边缘区域(13)固定在所述车身件(4)的底侧上,所述连接组件(15、26)从下侧被导入所述车身件(4)的开口(27)中并且具有能够弯曲的侧边(31),这些侧边(31)在所述开口(27)的上方可逆地彼此分离张开。
  •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201620416804.4
  • 熊成林;张志超;刘建;许华涛;严伟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2016-05-07 - 2016-09-14 - B60R19/12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不仅使客车前端能够抵御撞击,还能够使客车在遇到正面碰撞时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乘客损伤,保证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 一种倒车辅助系统-201610100576.4
  • 邹燕燕 - 邹燕燕
  • 2016-02-24 - 2016-06-15 - B60R19/12
  • 本发明公开一种倒车辅助系统,安装在汽车尾部,包括与汽车本体连接的第一旋转气缸和第二旋转气缸,第一旋转气缸与第一旋转臂的一端部连接,第一旋转臂的另一端部与长方体块一连接,第二旋转气缸与第二旋转臂的一端部连接,第二旋转臂的另一端部与长方体块二连接,长方体块一通过弹簧一与长方体块三连接,长方体块三通过弹簧二与长方体块二连接,长方体块一、弹簧一、长方体块三、弹簧二、长方体块二共同构成缓冲支架,所述缓冲支架上固定有缓冲机构。本发明提供一种倒车辅助系统,本系统能够给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碰撞缓冲,为第三方行人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保证第三方行人能够自己做出躲避动作,以有效减少倒车事故的发生。
  • 车身碰撞吸收结构-201410806908.1
  • 森健雄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4-12-22 - 2015-06-24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碰撞吸收结构,其包括保险杠加强件、上车身框架构件、下车身框架构件和碰撞吸收盒。碰撞吸收盒包括被连接到上车身框架构件和下车身框架构件的后部以及被连接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部。碰撞吸收盒包括具有封闭的横截面的上碰撞吸收部分、具有封闭的横截面的下碰撞吸收部分、具有封闭的横截面的前连接部分和连通部分。前连接部分连接上碰撞吸收部分和下碰撞吸收部分。连通部分位于前连接部分的后侧处。连通部分包括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穿过碰撞吸收盒的开口。
  • 一种改进的汽车保险杠-201410690376.X
  • 张玉庆 - 张玉庆
  • 2014-11-27 - 2015-03-11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汽车保险杠,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前部安装内缓冲板,所述内缓冲板外部连接外缓冲板,所述外缓冲板外部设有外板,所述内缓冲板和外缓冲板。外缓冲板和外板分别通过高强度弹簧柱连接,所述外板前部包裹加厚橡胶套,所述外板中部还设有反光条,经过上述改进,本发明采用高强度弹簧柱结合双层缓冲板有效缓冲外部冲击,外板前部包裹加厚橡胶套和反光条进一步提升防护效果的特点。
  • 车用缓冲梁-201420599403.8
  • 孙立军 - 慈溪市腾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2014-10-16 - 2015-02-18 - B60R19/12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缓冲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车用缓冲梁,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减少车辆损伤和人员伤亡程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缓冲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和平行与安装座的横梁,横梁与安装座经若干垂直横梁布置的缓冲杆相连;所述缓冲杆包括依次相连的套筒I、连杆I、套筒II和连杆II,且相邻两部件间通过销轴连接,其中连杆I两端分别插装于套筒I和套筒II内,连杆II一端插装于套筒II内,连杆II另一端固定于横梁,所述套筒I固定于安装座上。
  • 一种结构简单的汽车保险杠-201420226372.1
  • 姚纪龙;姚敏杰;龚建强 - 丹阳兴隆车辆部件有限公司
  • 2014-05-06 - 2014-09-10 - B60R19/12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结构简单的汽车保险杠,所述保险杠连接在汽车车头,包括沿汽车宽度方向布置的上层护杠和下层护杠,下层护杠的两个端部及中部均设置有沿汽车纵向布置的吸能盒,上层护杠的两个端部及中部均设有沿车体纵向延伸的连接柱。上层护杠通过连接柱连接在所述下层护杠上方。连接柱一端插入到吸能盒中后与吸能盒形成滑动配合,连接柱插入到吸能盒中一端端部,与吸能盒相对的盒壁面之间留有缓冲间距,沿着连接柱的轴向布置有盲孔,1支撑弹簧的一端插入到盲孔中,支撑弹簧的另一端与吸能盒的盒壁面连接。上、下两层护杠呈弧形并且平行,横截面构造成U型。吸能盒和连接柱呈圆柱形。上、下两层护杠及两个端部和中部均连接柱由泡沫铝材料制成。
  • 一种汽车后部防护板-201320739735.7
  • 方新刚 - 嵊州市林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2013-11-22 - 2014-06-25 - B60R19/12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部防护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基板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一个通槽,并通过该通槽配合有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包括一块以上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面向基板的那一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通槽配合连接的构块,所述基板的两侧设置有封闭所述通槽的封板,所述封板与基板之间连接有螺丝,单侧螺丝设置有至少两个;本实用新型采用拆分式结构,当受到碰撞损坏时,只需要更换损坏部分,无需更换整个防护板,减少车辆的维修成本,同时专设用于安装距离警报器的孔,无需从新打孔,十分方便,适合推广使用。
  • 包含保险杠表皮和遮掩装置的总成-200880106485.5
  • 法比安·戴尔瓦尔;雨戈·舍隆 - 全耐塑料公司
  • 2008-09-09 - 2010-08-11 - B60R19/12
  • 总成(10)用于安装到车辆(V)上,它包含一个车身部件(11),该部件构成保险杠表皮(PC)的至少一部分。该部件界定于底边(14)和顶边(16)之间。顶边有一部分(62a、62b)被安装有该部件的车辆的一个构件(BO)所遮掩。总成(10)包含至少一个用于遮掩底边的第一遮掩元件(42),和至少一个第二遮掩元件(44),用于遮掩顶边的另一部分(64),当总成安装到车辆上后,该另一部分对该车辆构件遮掩的顶边部分互补。第一和第二遮掩元件(42、44)相对于车身部件是固定的。
  • 包含下边界和进气格栅的保险杠-200880106491.0
  • 斯德范·金加;雨戈·舍隆;马丁·斯祝斯 - 全耐塑料公司
  • 2008-09-08 - 2010-08-11 - B60R19/12
  • 本发明是关于机动车塑料保险杠(10)的。保险杠(10)含有一个下边界(16),可抵住部件(28),因此当与行人小腿胫骨相撞时,能将部分撞击力传递到车身上;保险杠(10)还带有一个进气格栅(34),位于边界(16)之上,格栅(34)包含至少一个前端(40)与下边界(16)大致垂直的部分(39),其后部(42)可抵住部件(28),因此当与行人小腿胫骨相撞时,能将另一部分撞击力传递到车身上。
  • 汽车的前部结构-200910203608.3
  • R·沃腾伯格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2009-05-19 - 2010-03-03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部结构,具有一个总是在汽车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下部保险杠和布置在其上的上部保险杠,所述两个保险杠分别通过两个碰撞盒支撑在车身结构上。本发明的要点之一在于,所述下部保险杠制成封闭的空心型件,并且通过附属的碰撞盒支撑在前侧汽车的车身上,尤其是支撑在汽车的行李舱上。
  • 汽车的碰撞吸收模块-200880009387.X
  • S·金简 - 全耐塑料公司
  • 2008-01-22 - 2010-02-24 - B60R19/12
  •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碰撞吸收模块(10),包括:一个上部横向元件(12),被设计用来置靠于汽车的防撞梁(32);一个下部横向元件(14)和两个连接上部横向元件(12)与下部横向元件(14)的侧柱(16、16b),从而大致形成一个称为吸收器框架的框架(18),下部横向元件(14)或两个侧柱(16a、16b)的其中一个被设计用来置靠于汽车的一个下部结构部件(36);一个下部收敛形气道(44)。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