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条带LiDAR数据升尺度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9051.2 | 申请日: | 201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13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8-31 |
发明(设计)人: | 曹林;申鑫;佘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条带LiDAR数据升尺度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以江苏南部丘陵地区的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方法实施对象,首先从LiDAR条带数据中提取9个特征变量并与地面估算的生物量结合反演条带内的生物量连续分布信息;然后,在条带反演结果区域内采样并与覆盖整个研究区域的Landsat OLI影像特征变量结合,从而升尺度估算整个研究区域的生物量。从而在充分挖掘遥感数据特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条带的LiDAR数据在降低林场级生物量估算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遥感方法在该尺度上的生物量估算精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条带 lidar 数据 尺度 估算 森林 生物量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通过条带LiDAR数据升尺度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Riegl LMS‑Q680i LiDAR传感器获取待检测区域内的LiDAR点云数据,传感器记录完整的激光脉冲返回波形信息,其时间采样间隔为1ns;2)在待检测区域范围内设置多个方形样地,样地调查过程中,对于胸径大于5cm的树,逐一测定单木的树种、胸径、树高和枝下高以及冠幅;根据单木调查数据汇总样地尺度的相关森林参数,包括样地尺度上的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量信息通过异速生长方程计算单木的生物量,并汇总得到每块样地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WA以及地下生物量WB;3)根据LiDAR点云数据计算9个特征变量:冠层覆盖度变量c;5个高度百分位数变量:h25、h50、h60、h75、h95;4个高度变量:最大高度hmax、最小高度hmin、高度变异系数hcv以及平均高度hmean;同时,提取出5组OLI多光谱特征变量:包括6个原始单波段特征、10个波段组合特征、10个信息增强组、18个植被指数特征以及9个纹理特征;其中,OLI多光谱特征变量已由像元尺度经均值计算转化为样地尺度;4)利用样地GPS坐标点位置,基于9景包含LiDAR特征变量信息的影像和53景包含OLI特征变量信息的影像,分别提取样地中心位置的像元值,并借助pearson’s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特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去除相关性高的特征变量;pearson’s相关性分析:![]()
式中:xi为地面实测的某林分特征;yi为某特征变量;
为xi的平均值;
为yi的平均值;将地面实测汇总的生物量信息作为因变量,遥感方法提取的特征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逐步进入法和检验决定系数R2的变化情况来选择进入模型的合适变量;如果有自变量使统计量F值过小并且T检验达不到显著水平,则予以剔除;F值较大且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则得以进入;通过控制因子κ进一步筛选模型;κ通过PCA分析计算相关关系矩阵得到,其值低于30则表明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评价回归模型的精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地面实测的某林分特征;
为xi的平均值;
为模型估算的某林分特征;n为样地数量;![]()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19051.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