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冷却流量匹配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5301.9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7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强;黄瑞;陈俊玄;俞小莉;刘震涛;黄钰期;沈天浩;王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6;F01P11/16;F02F1/3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发动机分体冷却与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新型智能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缸盖水套、机体水套、电控水泵、电子节温器、电控风扇、散热器、膨胀水箱、温度传感器、电机及电子控制单元。系统工作过程中,电控水泵将冷却液泵入发动机水套内,第一电子节温器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信号控制冷却液分别进入缸盖水套与机体水套中,从上至下流动,冷却缸盖和机体后流出;第二电子节温器根据总管冷却液温度分配进入大、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冷却液经循环后泵入发动机机内进行冷却。本发明可以精确分配发动机缸盖和机体冷却液流量,减少冷却不均匀现象,并缩短发动机暖机时间;同时通过反向冷却优化受热零部件热状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体 冷却 反向 发动机 新型 智能 冷却系统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发动机分体冷却与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的冷却流量匹配控制方法,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电控水泵、第一电控节温器、第二电控节温器、电控风扇、膨胀水箱、缸盖水套、机体水套、温度传感器、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的电控水泵(1)和第一电控节温器(2)布置于缸盖水套(6)及机体水套(7)前端,并安装于发动机机体(5)上;所述的电控水泵(1)布置在第一电控节温器(2)的前端;缸盖、机体水套后端布有第二电控节温器(8),第二电控节温器(8)安装于发动机缸盖(4)上,第二电控节温器(8)的第一出口通过管道直接连接电控水泵(1),第二出口分为两个冷却液管道,一个冷却液管道经过散热器(9)连接电控水泵(1),另一个冷却液管道经过膨胀水箱(13)后连接电控水泵(1),电控风扇(10)用于对散热器(9)提供强制对流换热,第一电机(11)驱动电控风扇(10),第二电机(12)电控水泵(1),温度传感器(3)安装在第二电控节温器(8)的入口,电子控制单元与温度传感器、电控节温器和电机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柴油机正常工作过程中,第二电机(12)驱动电控水泵(1)将冷却液泵入机内冷却流道,通过第一电控节温器(2),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负荷信号,根据MAP图调节第一电控节温器(2)的开度,从而分配进入缸盖水套(6)及机体水套(7)的冷却液流量;冷却液分别进入缸盖水套(6)和机体水套(7)后,各自从缸盖及机体的上部冷却液入水口流入,从上至下冷却受热零部件后分别从缸盖和机体出水口流出,两路冷却液交汇于第二电控节温器(8)前,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 (3)采集到的水温数据调节第二电控节温器(8)的开度,从而分配进入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冷却液流量大小,进入第一出口的冷却液直接进入电控水泵(1), 形成小循环;而进入第二出口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9),由第一电机(11)驱动的电控风扇(10)为其提供强制水‑空对流换热,降低冷却液温度后,冷却液进入电控水泵(1),形成大循环,在此过程中,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 (3)提供的水温信号和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负荷信号调节电机的转速,从而控制电控风扇和电控水泵的转速,当第二电控节温器(8)的第二出口水温过高导致水压过高,且高于膨胀水箱(13)水压时,冷却液自动流入膨胀水箱(13)进行储水;当电控水泵(1)入口水压低于膨胀水箱(13)水压,冷却液自动流出膨胀水箱(13)流入电控水泵(1)进行补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6530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调节系统
- 下一篇:排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