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活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78296.2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2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芬菊;杜杰;俞家华;张昊文;尚增甫;张钰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C12N15/85;C12Q1/68;C12Q1/48;C12Q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杨明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活性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来对HPRT基因进行突变,之后需要质粒转染、药物处理、6‑TG处理步骤,最后通过简单的细胞活力检测来观察NHEJ修复的活性,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细胞活力来观察细胞NHEJ修复的活性水平,可用于筛选不同药物、不同基因对NHEJ修复的作用,测定不同细胞系对NHEJ活性抑制药物和基因的反应,从而可以发现具有化疗和放疗增敏效果的药物和基因。 | ||
搜索关键词: | 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细胞活力检测 化疗和放疗 不同基因 活性水平 活性抑制 基因定点 突变技术 细胞活力 药物处理 质粒转染 基因 观察 可用 增敏 突变 筛选 细胞 检测 发现 | ||
【主权项】:
1.一种测定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采用TALEN技术或CRISPR/Cas9技术构建针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质粒;(2)对(1)中构建所得的质粒结合哺乳动物细胞采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分子抑制剂进行处理,得到经抑制处理的哺乳动物细胞;所述哺乳动物细胞为293T细胞,所述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分子抑制剂为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分子DNA-PK的抑制剂NU7441和DNA-PKcssiRNA中的一种,且所述DNA-PKcs siRNA的基因序列为SEQ ID NO:5;(3)将(2)中所得的哺乳动物细胞用含有6-硫代鸟嘌呤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4)在经(3)处理好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加入MTT溶液,待蓝色甲臜颗粒形成后用DMSO溶解,然后采用酶标仪测定其在OD570nm的吸光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478296.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