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4071.6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0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胡哲;陈宇霆;詹润泽;董承远;江政隆;陈柏林;赖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77 | 分类号: | H01L21/7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 |
地址: | 5181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制造方法,制程简单,通过连续成膜氧化物半导体层与源/漏极实现良好的接触界面,避免了由于接触电阻过大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同时,源/漏极通过含有钽的金属材料制得并在源/漏极蚀刻制程中采用含有过氧化氢的蚀刻液对其进行蚀刻,避免了传统蚀刻液对于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破坏,提升了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品质,且,不需要另外制作一层刻蚀阻挡层来保护背沟道处的氧化物半导体层,保证了较高的沟道宽长比(W/L),简化了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结构,减少了制作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良率。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制造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提供基片(20);步骤2、在所述基片(20)上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图案化该第一金属层,以形成栅极(22);步骤3、在所述栅极(22)与基片(20)上形成栅极绝缘层(24);步骤4、在所述栅极绝缘层(24)上连续成膜依次形成氧化物半导体层(25)及第二金属层,并图案化该第二金属层,以形成源/漏极(26),其中该第二金属层包含有钽;步骤5、图案化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层(25),以露出部分栅极绝缘层(24);步骤6、在所述源/漏极(26)、氧化物半导体层(25)及栅极绝缘层(24)上形成钝化层(27),并图案化该钝化层(27),以露出部分源/漏极(26)及部分氧化物半导体层(25);步骤7、在所述钝化层(27)及露出的部分源/漏极(26)上形成透明导电层,并图案化该透明导电层,以形成像素电极(2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754071.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路载板的增层结构
- 下一篇:包括环形光透射元件的照明设备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 基本电气元件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