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污泥制备Cr(VI)污染场地修复菌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3015.5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1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磊;李卫华;孙英杰;郭皓;刘琮;唐沂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00 | 分类号: | C12N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污泥制备Cr(VI)污染场地修复菌群的方法,该方法以污泥为主要菌种来源,以高浓度有机废水为营养液,辅以适量的添加剂,并经过特殊的生化培养后,即能制备出相应的快速修复Cr(VI)污染场地修复菌群。该修复菌群可快速有效的对场地含Cr(VI)土壤进行修复。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污泥 制备 cr vi 污染 场地 修复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利用污泥制备Cr(VI)污染场地修复菌群的方法,其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制备过程包括启动阶段、驯化阶段及连续培养阶段,包括如下步骤:(1)启动阶段,将消化污泥、兼氧池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0.2~0.5):(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盐、Cr(VI)及Fe(III),使上述三者在混合液中的浓度分别为:200 mg/L (硫酸盐)、10 mg/L (Cr(VI))及5mg/L (Fe(III));将上述混合液放入消化反应器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在消化反应器中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所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30分钟,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将消化液排放; (2)驯化阶段,将步骤(1)中的沉淀污泥与新鲜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盐、Cr(VI)及Fe(III),使上述三者在新鲜混合液中的浓度分别为:300 mg/L (硫酸盐)、20 mg/L (Cr(VI))及10mg/L (Fe(III));将新鲜混合液打入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混合液,进入2~3天反应周期,过程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结束后,将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3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3)重复步骤(2),同时每一反应周期不断提高新鲜混合液中硫酸盐、Cr(VI)及Fe(III)的浓度,提高程度为该反应周期比前反应周期的浓度分别提高300 mg/L (硫酸盐)、20 mg/L (Cr(VI))及10mg/L (Fe(III));当新鲜混合液中硫酸盐、Cr(VI)及Fe(III)的浓度分别提高至3000 mg/L、200 mg/L及100 mg/L时,不再增加相应的浓度;继续循环操作4~8个反应周期后,驯化阶段结束,进入连续培养周期;(4)连续培养阶段措施为,以2~3天为一个反应周期,每一反应周期开始阶段将上一周期排出的沉淀污泥与新鲜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再将新鲜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上一反应周期所排放的混合液,进入2~3天反应周期,过程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结束后,将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静止10‑3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的消化液用于含Cr(VI)污染场地的修复,沉淀污泥用于下一周期的反应;(5)每隔2~3个反应周期在新鲜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盐、Cr(VI)及Fe(III),使该反应周期新鲜混合液中硫酸盐、Cr(VI)及Fe(III)的浓度分别达到3000 mg/L、200 mg/L及100 mg/L;(6)所培养的消化液与含Cr(VI)土壤以1:10混合,经过1天时间即可将土壤修复完毕,修复后土壤Cr(VI)浸出浓度低于《铬渣污染治理环境技术规范》(HJ/T301‑2007)中0.5 mg/L的排放标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643015.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