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数据化虚拟合模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1323.8 | 申请日: | 200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7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悦;张健;冯岩;单堃;董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097 | 分类号: | G05B19/4097;G01B11/1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数据化虚拟合模技术,其特征在于:运用ATOS光学扫描设备对上下模型面与导向面进行数据化扫描,得到模具静止状态的间隙分布云图,在模具上压床调试前提供模具整体型面的间隙偏差,从模具的导向、平衡台面、限制器以及型面给调试工人提供全方面的有效数据和模具的研修方案,调试人员可根据合模间隙报告调试模具,对存在问题的单件再次进行数控加工,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钳工的手工研修量和调试的难度,并加快了模具的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将合格模具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备份,将数据传送到技术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更改和最终合格数据的保留。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覆盖 模具 数据 虚拟 技术 | ||
【主权项】:
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数据化虚拟合模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的方法如下:(1)、对数控精加工后模具调试前进行模具的型面、导向面、限制器、平衡块面的数据采集;(2)、对单件扫描模具进行CAD数模比对:将CAD文件以冲模中心坐标系输入到对齐环境下,确定模具的各方向基准,将采集后的数据导入,通过3-2-1建立坐标系,将扫描后的点云文件与CAD对齐,单件存在料厚时,将CAD偏移料厚值,然后进行比对,如果单件存在整体偏差,通过偏移坐标系,将模具整体型面平移到最好,同时要求工件底面平面度小于0.04mm,模具单件型面精度的控制标准为标准±0.075,然后将点云以STL形式输出;(3)、将上下模的数据以冲模中心坐标系调入同一个处理的环境下,下模设为参考,考虑模具的设计特点,对上模点云进行法向翻转,并对型面进行偏移料厚,料厚的偏移沿冲压坐标系方向,导向面、平衡台面、限制器面不进行料厚偏移,然后进行合模比对;(4)、依据型面的偏差值,对上模数据进行坐标系平移,将型面对齐到最好后,看导向的最终的偏差结果,要求导板间隙控制标准为0.02--0.08mm之间,平衡块合模±0.05mm,型面合模间隙±0.075,出偏差分析彩色云图报告,在规定的范围内的数据为合格;(5)、根据模具的实际状况,上下模具的单件偏差数据,以及虚拟合模的结果,看是否是由于单件模具型面、结构面存在偏差、导向不匹配等原因导致合模间隙超标,还是由于上下模型面的综合偏差导致合模间隙超标,给调试工人提模具的调试方案;为保证模具的型面质量和精度,对于合模效果差的,根据单件和合模的结果分析,然后对单件重新数控加工,并提供数控加工对刀示意图和数控加工基准;6、调试合格后,单件再次进行数据采集,再次进行虚拟合模,并将数据存档;运用ATOS光学扫描设备对上下模型面与导向面进行数据化扫描,将扫描后的点云数据分别与理论数模进行对齐,其中一侧型面数据须考虑料厚间隙补偿,进而将对齐后的扫描数据进行相对间隙比较,得到模具静止状态的间隙分布云图,在模具上压床调试前提供模具整体型面的间隙偏差,从模具的导向、平衡台面、限制器以及型面给调试工人提供全方面的有效数据和模具的研修方案,将模具以往所存在的凹角加工不到位、模具导向是否匹配、型面加工是否合格等问题通过数据体现出来,调试人员可以根据合模间隙报告提供的数据与方案调试模具。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810051323.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