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状电池和电子仪器无效
| 申请号: | 99808556.1 | 申请日: | 1999-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09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2 |
| 发明(设计)人: | 花房洁;石田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10/00 | 分类号: | H01M10/00;H01M2/02;H01M2/08;H01M2/10;H01M2/20;H04B7/26;H04M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天安,杨松龄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子仪器 | ||
1.一种板状电池,包括电池芯和层压薄膜;上述电池芯通过间隔物或具有与间隔物相同机能的树脂而形成的膜将薄片状正电极和薄片状负电极叠层而构成,具有分别与上述正电极和负电极电气连接的正极和负极端子;上述层压薄膜是将高分子树脂和金属箔叠层而构成,在包装上述电池芯的同时封住上述正极或负极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箔是与上述正极或负极电气连接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由层压薄膜封住正极和负极端子的端子部上,设有使两个端子分别露出的第1和第2开口部,金属箔与端子部中的任何一方电气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为了使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具有固定电位,引出正、负电极或除此以外的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电池壳体的一部分上开有孔,电极是通过这个开孔部分而引出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的结构为,从上面看,上述金属箔的引线是正极或负极端子的一方与电池壳体外的正极或负极处在同一部分,或者是位置偏离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与正极或负极电气连接,将装在层压薄膜内的电池芯和供给电池电能的回路电气屏蔽、电磁屏蔽、或静电屏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与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电气连接的金属端子是从与正、负电极不同的电池壳体的一部分取出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封住正极和负极端子的端子部附近设有由构成层压薄膜的金属箔形成的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一个以上电气零件载放在端子部的岛上而构成电气回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正极或负极或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与电气回路的一部分相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状电池,其特征在于:载放有电气回路的印刷电路板配设在与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电气连接的金属端子和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之间,该基板固定在端子封住的叠层上。
12.一种电子仪器,包括电池芯、板状电池和电气回路,上述电池芯通过间隔物或具有与间隔物相同机能的树脂形成的膜将薄片状正电极和薄片状负电极叠层而构成,具有分别与上述正电极和负电极电气连接的正极和负极端子的;上述板状电池是设有将高分子树脂和金属箔叠层而构成,在包装上述电池芯的同时封住上述正极和负极端子的层压薄膜,由上述金属箔与上述正极或负极电气连接而构成;上述电气回路是在封住上述正极或负极端子的端子部附近、由设置在上述金属箔构成的岛上的1个以上电气零件构成;上述板状电池和电气回路包在本体壳体和里面壳体内,其特征在于:为了由上述金属箔和上述电池芯或板状电池、安装有这些构件的壳体间、或者由固定上述板状电池的板或这些构件的组合,将与上述金属箔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以固定电容容量,用固定上述板状电池的树脂、金属、和玻璃中的至少1种材料构成的板固定上述板状电池。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由本体壳体的里面按压板状电池而将其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由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和板状电池供给的无线装置的基准电位之间的电容容量、和上述金属箔的全体或一部分构成上述无线装置的天线。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为了将层压薄膜内的金属箔和印刷电路板的接地或电源线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一定距离地加以定位,将板状电池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在与载放在里面壳体上的板状电池的由正或负极端子构成的盒式电极延长的前端部分、或与上述盒式电极连接的电气配线的前端、或在该电气配线部分上安装第1连接件,而在位于本体壳体上的电子回路中包含电源回路的电气信号线上安装含有第2连接件的连接装置,与上述第1连接件电气连接的回路与里面壳体贴紧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855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