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支点摆线减速机无效
申请号: | 99113491.5 | 申请日: | 199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264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大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大乐 |
主分类号: | F16H1/28 | 分类号: | F16H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点 摆线 减速 | ||
本发明涉及传动机械领域,一种承载能力高出摆线减速机1~1.5倍的双支点摆线减速机。
我国从1964年引进国外摆线减速机技术至今,已在冶金、化工、轻纺、塑料、粮油、饲料、国防工业……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全国年产能力已超过二十万台,生产厂多至100余家。这不仅因为摆线减速机比之齿轮减速机体积、重量减少50~67%,寿命提高2~3倍,而且较少齿差行星减速机亦显示出下述优点:①转臂轴承寿命约提高4倍;②运动平稳、噪声低;③效率提高5~6个百分点。然而,深入研究发现,下述原因使摆线减速机无法发挥更大的潜在能力:①W机构中柱销系悬臂结构;②针齿壳系二支点结构,当针齿直径小且长时,其弯曲强度急剧下降,且增加了针齿套内孔磨削难度。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很高承载能力的双支点摆线减速机。它依靠与每一片摆线轮接触的针齿及柱销均采用二个支点结构形式。就是说,对应于N片摆线轮的机型,针齿与柱销均有N+1个支承点,因而称为双支点摆线减速机。
本发明实施技术方案:双支点针齿结构——针齿壳内腔铸出N-1条圆环壁;双支点柱销结构——W机构中柱销上依次装配N只均载圆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①承载能力约为摆线减速机2~2.5倍;②可以制造减速比i=7机型;③采用多片摆线轮制造大功率减速机,其节约金属材料与降低成本的效果更为显著。
图1为卧式电机直联(二片摆线轮)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a,2b分别为二片摆线轮三个支点卧式与立式针齿壳示意图;
图3a,3b分别为三片摆线轮四个支点卧式与立式针齿壳示意图;
图4、5分别为二片与三片摆线轮的W机构示意图;
图6轴装式双支点摆线减速机结构示意图;
图7带电机轴装式双支点摆线减速机结构示意图。
由于本发明的传动原理与现有技术摆线减速机完全相同,因此仅对结构上改进部分结合附图作详细叙述:
参见图1、2a及4卧式电机直联双支点(二片)摆线减速机,主要由电机〔12〕、摆线轮〔15〕、转臂偏心轴承〔6〕、针齿轮及轴销式输出机构(简称W机构)组成。其中针齿轮由针齿壳〔1〕、均布在针齿壳上的针齿〔2〕、套在针齿外的针齿套〔3〕构成。针齿壳内腔铸出一条圆环壁,与针齿壳两侧壁共同构成针齿的三个支点,壁的间距略大于摆线轮厚度,壁的厚度约等于偏心轴承〔6〕挡边宽度的二倍。针齿套〔3〕的长度与摆线轮厚度相等。针齿壳中W机构由输出轴〔20〕与均布在输出轴圆盘上的柱销〔16〕及套在柱销上的柱套〔17〕组成,在柱销〔16〕上依次装配均载圆环〔4〕与〔7〕,与输出轴圆盘共同构成柱销的三个支点,其间距略大于摆线轮厚度,均载圆环〔4〕的厚度约等于偏心轴承挡边的二倍,均载圆环〔4〕与〔7〕上均布的孔与柱销过渡配合。为了缩短减速机的轴向长度使结构更为紧凑并节约金属材料,W机构分别由轴承〔19〕与〔10〕支承在针齿壳〔1〕的两侧,具中输出端由轴承〔19〕支承在与针齿壳联接一体的前端盖〔18〕内孔中,输入端的均载圆环〔7〕由轴承〔10〕支承在与针齿壳联接一体的后端盖〔14〕内孔中。柱套〔17〕的长度与摆线轮〔15〕厚度相等。W机构中,在输出轴圆盘与均载圆环〔7〕的外侧圆环面上分别装置圆环压板〔23〕与〔9〕以避免装配或运转时卡死摆线轮。由于针齿壳内腔的圆环壁还可起加强筋的作用,因而大大提高针齿壳的机械强度,所以在针齿壳上铸出卧式(或立式)安装底脚,亦即针齿壳与机座融为一体。偏心轴承〔6〕装在输入轴〔5〕上,而输入轴分别由轴承〔21〕与〔11〕支承在输出轴圆盘内孔与均载圆环〔7〕内孔中,电机〔12〕由法兰〔8〕与针齿壳端面联接,电机主轴用轴套〔13〕联接输入轴〔5〕。
图3a、3b与图5分别为三片摆的针齿壳与W机构示意图,此时针齿壳内腔铸出二条圆环壁,而W机构中有三只均载圆环,中间二只完全相同的为〔4〕,端部一只为〔7〕。
大功率减速机采用多片(设为N)摆线轮,不但减少工艺难度且节约大量金属材料。此时,针齿壳内腔铸出N-1条环壁,与两侧壁共同构成针齿的N+1个支点,而针齿壳内的W机构中柱销上依次装配N只均载圆环,与输出轴圆盘共同构成柱销的N+1个支点,中间N-1只完全相同,编号为〔4〕,末端一只为〔7〕。柱销与均载圆环〔4〕、〔7〕上的孔采用过渡配合。由于针齿套及柱套很短,所以极易获得较高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大乐,未经吴大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34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