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钳控制设备的织布机所用的拉纬及进纬钳无效
申请号: | 97102694.7 | 申请日: | 199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91908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02 |
发明(设计)人: | 埃尔曼诺·弗朗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尼法图纳.辛克纳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J5/06 | 分类号: | D03J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修哲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控制 设备 织布机 所用 进纬钳 | ||
本发明涉及无梭织机所用之拉纬及进纬钳的改进,更具体地涉及相应的开钳控制之闭锁设备。
已知尤其在高速运转之现代织机中,其拉纬及进纬钳在运转时,尤其在开启状态下会承受很大的应力。特别是第1类的拉纬钳,其开启元件乃是一枢接于握钳器的杠杆,对于强烈振动及线拉力作所产生的夹钳不必要的开启非常敏感,在拉力作用下线也可能折断。
为了避免突然开启等缺点,第二类拉纬钳有可动的钳体,包含一小杆水平滑动于钳运动的方向,并由一较短的开启杠杆所驱动顶着一返回弹簧,该杠杆也是枢接于握钳器并与小杆相连。在这一情形下,钳体在开启前的快速减速期间,可使杆及相应的弹簧的惯性力达到高值而使开启动作提前,因此在到达织布边缘之前便已将线释放,使得织布品质降低。因此,该弹簧的负载应能抵抗上述惯性力而防止开启动作之提前,所以弹簧及杠杆都必须非常坚固,但却也导致与开钳器猛型的冲击效果。如此重击将使元件的接触区磨损,以及使整组钳及开钳器产生扭转。因此,不仅设在控制杠杆另一端的相反零件的表面须承受开钳器磨耗之冲击,而且滑动套件也须如此,因而造成接触零件间间隙增加,另外,直到带的翻转,扭曲的加剧也使情形恶化。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夹钳的整体结构需做得非常坚硬以抵抗上述应力,却也使得该钳变得既昂贵又笨重而且对于惯性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提前开启更为敏感。因此,由于织布机转速日与俱增,使得对上述问题似乎束手无策,因为任何想借由强化结构的方式以解决该项问题,将致使该问题更加恶化。
很清楚地,上述现象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拉纬钳,以及进纬钳都可适用,而对进纬钳而言,惯性力虽无太大影响,但其震动力也产生一轻微、短暂的杠杆开启,以及脱线的现象,使难以导入拉纬钳。前者或后者现象皆视纱线的大小及其拉力而定,另外在这情形下须装入一个开启杠杆的抗力弹簧,以克服上述缺点及误动作导致之低品质织布,同时钳体须做得更坚硬以有效抵抗最受振动部分的疲劳应力及对开钳器之冲击,也预防于运转所产生类似波浪状之变形。为此,有如三层式及大尺寸纱线,其钳体可动件的开启角度必须加大,相对的杠杆臂也须更长,而整个钳体也最好能加长。因为加长意味重量增加,所以上述因惯性力及增强应力所产生之缺点也再度出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具开钳控制的闭锁装置的拉纬及进纬钳,以防止因惯性力,振动或由高转速产生的不同应力而造成钳体不必要的提前开启。
此闭锁设备可应用于任何型式之拉纬及进纬钳,其能使可动之钳体元件保持在关闭位置直到在开钳器驱动钳体元件之前该闭锁释放为止,该钳体元件于释放后可自由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设有上述装置的拉纬或进纬,使其开启动作得以适时而非因惯性力、振动或外界原因而提前开启。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装着夹钳元件的元件是由一碳组成,具有重量轻及低惯性,高刚性及其他优点,这些将详述于后。
本发明设备之其他目的、优点及特征可经由下列最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而更为清晰,附图中:
图1和1a是第一类拉纬钳处于闭锁状态时的两个侧视图;
图2和2a是图1和1a中将闭锁装置释放以开启钳体的侧视图;
图3和3a是类似于图1和1a的,第二类拉纬钳处于闭锁位置的视图;以及
图4和4a与上列图示相似,示出一个位于闭锁位置的进纬钳。
如图1至2a所示之拉钳主体1及握钳器2,在其输送带10的自由端可利用一“齿轮”等起动器来同步驱动织布设备。在所有不论是拉纬或进纬钳中皆含有一可动元件3可与和主体1成整体的固定元件4组成一所谓的“钳锥”,在图1-2a中,该可动件3是在枢轴6处绕固定元件枢转的杠杆5的第1端部。在夹持位置,可使用弹簧8挤压杠杆5的第二端7之类的弹性装置使第一末端3与固定件4保持接触。该杠杆5的末端7最好能有一相对主体1的凸出的部分,使得当运转时可与“开钳器”(未示出但现有技术已知的)接触,并压缩弹簧8以开启该钳锥,也就是使可动件或杠杆端3离开该固定元件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尼法图纳.辛克纳公司,未经曼尼法图纳.辛克纳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26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