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无效
| 申请号: | 96228284.7 | 申请日: | 1996-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274288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11 | 
| 发明(设计)人: | 丁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云波 | 
| 主分类号: | F23G1/00 | 分类号: | F23G1/00 | 
| 代理公司: | 威海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隋波 | 
| 地址: | 2645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控制 燃油 火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火化机的改进。
目前,我国生产的火化机品种单一,结构也不合理,燃烧过程缓慢,保温性能差,耗油量高,尸灰易混,不能很好地适应殡葬事业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电的新型燃油火化机。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机体、炉膛、配油系统、配风系统、操作系统等组成。
机体的内膛为炉膛,炉膛由耐火材料砌成,顶部为拱型,炕面为M蜂窝型,由炉条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主燃烧室,两侧有多个反烟孔,与副烟道相通,下层为两个并排的次燃烧室,次燃烧室下方为主烟道,主烟道上装有烟道闸板,主、次燃烧室两侧为副烟道。尸体焚化时,放在床面上燃烧,主烟道产生的烟尘经过次燃烧室进行再燃烧,其烟尘经反烟孔进入两侧的副烟道,再经主烟道和烟道闸板,由烟囱排入天空。在主燃烧器的后方装有两支燃烧器,次燃烧室内装有一支燃烧器,起喷油焚化的作用,燃烧器与配油系统相连。主燃烧室的顶部装有热电偶和压力传感器。热电偶与控制台上的温度指示仪相连,用于指示温度,并对炉膛进行控制。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炉膛的工作压力,通过压力表与电动推杆相连。在炉膛的两侧装有助燃风管,助燃风管与配风系统相连。
在炉膛的前部装有内、外支架,内外支架上各装有一个与主燃料室相对应的内外炉门,炉门上方装有转动轴,内外炉门用吊链相连,并装在转动轴轮上,并随转动轴正反向转动而作上下移动,即打开或关闭炉门。转动轴通过减速器与电动机相连,炉门下方装有排烟筒,与除尘风机相连。炉膛的后部有一操作门,与主燃烧室相通,操作门下方装有灰斗。在机体侧部的烟道出口处,设有烟道闸板,烟道闸板通过钢丝绳与电动推杆相连,装在炉膛内的压力传感器与电动推杆相连,控制电动推杆上下运行,使烟道闸板升降,通过调节烟道闸板的高度,变更烟气流速,达到控制炉温和工作压力的目的。
配风系统,主要由鼓风机、空气预热管、配风管和助燃风管组成。鼓风机连接着空气预热管,空气预热管以炉温作为热源,鼓风机送出的空气经过空气预热管进行加热,然后通过配风管进入助燃风管,吹入炉膛内。
配油系统由油箱、滤油器和燃烧器等组成。在油箱的出口处装有滤油器,滤油器通过配油管与燃烧器相通,在配油管内设有电磁阀,根据温度指示仪,自动通断油源。
操作系统由电器控制板和送尸车组成,送尸车是载运尸体进行焚化的工具,当车伸入炉内一定程度时,放置尸体的翻板自动开启,尸体即被放入炉条上。通过电器控制板自动完成对炉、自动入炉、自动拉出、自动复位等动作。
电器控制板上装有各种操作装置,当开启内外炉门时,可以启动电机,使内外炉门升启,烟道闸板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自动升至最高位置,除尘系统自动工作,切断供油和供风系统,并接通送尸车,使尸体自动入炉,当送尸车完成自动入尸并退出时,电器控制装置自动接通风、油系统,关闭内外炉门,切断除尘系统,并根据炉膛的温度和压力自动调正烟道闸板的开启高度,保持炉温并使烟气不外逸。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火化机相比,具有炕面结构新型、燃烧充分、烟尘小、焚化时间短、耗油低、尸灰不易混等特点,可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1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后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前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后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烟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炉膛结构正视图
附图7为自动控制燃油火化机炉膛结构侧视图
1装饰板 2灰斗 3不锈钢门
4操作门 5钢丝绳 6排烟帽
7滑轮 8热电偶 9压力传感器
10排烟筒 11电动机 12皮带轮
13三角皮带 14皮带轮 15减速机
16支架 17吊链 18内炉门
19外炉门 20链子 21滑轮
22齿轮 23配重铁 24主烟道
25除尘风机 26温度指示仪 27压力表
28电器控制板 29内保温板 30排烟罩
31主烟道风管 32主风管 33岩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云波,未经丁云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82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