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燃气及其产生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19096.5 | 申请日: | 1996-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507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若夫;顾建平;莫志云;杨泉 |
主分类号: | C10L3/06 | 分类号: | C10L3/06 |
代理公司: | 广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海帆 |
地址: | 5106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燃气 及其 产生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以碳5为主要成份的副产品制成的燃气及其产生方法和装置。
已有的利用碳5产品制成的燃气,多采用化学方法,加入催化剂等添加剂(如合成液化气等),其共同缺点在于:催化剂易与燃料之间产生一些与燃料无关的化学成份。另外,由于催化过程是一化学过程,制气的工艺会由此而变的复杂而难以控制,因此这样的工艺往往不能实现工业化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完全由物理过程产生的、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由碳5蒸气与空气混合而成的新型燃气及其制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新型燃气是一种由碳5蒸气与空气混合制成的气体,碳5原料的主要成份为戊烷(包括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及其衍生的戊基烃化物),是石化生产的中间产物,实际应用中采用拔头油(或拔顶油)、石脑油、直馏汽油以及石油醚等在石化生产中馏分为0~60℃、以碳5为主要组分的溶剂油,也可以是经过处理的液化石油气的残液等,这些原料在本发明中统称为碳5,用其制成的混合燃气中碳5蒸气的含量须保持在12~70%的范围,其它成份为空气,温度须≥10℃,压力为1~600KPa。其中碳5蒸气含量为12~70%的范围,是为了使所产生的燃气热值保持在有效的使用范围内(其对应的热值为25~110MJ/Nm3)。碳5含量低于12%时,按我国城镇燃气规范的规定,属于危险燃气,不能使用,碳5含量高于70%时,混合气体在常态下容易结露,不易保证要求的混合气体状态。温度低于—10℃时,不能保证其燃气的混合比上述的有效使用范围内。工作压力若低于1KPa,混合气体的输送难度和耗材大幅度提高,而且需专用的燃具,实际意义不大,高于600KPa的压力时,则要求混合燃气自身温度要高于40℃,否则易出现结露现象,这样的混合燃气只在特别环境下使用,应用价值不高。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为了控制燃气热值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便得到所需的理想状态的燃气,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控制方法:根据碳5的饱和蒸气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函数或曲线,利用公式:
P=Pc×100/X+K
P—工作压力
Pc—碳5在某一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
X—混合气体中碳5蒸气的分子组分
K—压力修正值
所建立的环境温度、工作压力和燃气混合比之间的关系,在特定温度(环境温度或者是工艺要求的温度)下,根据碳5原料的饱和蒸气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函数或曲线,得到碳5原料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c,应用上述公式调整工作压力,可得到一个稳定的碳5蒸气含量X,即稳定的混气比例,由于碳5原料的热值恒定,因而固定混合比的混合燃气的热值也一定为恒定值,从而等到了一种热值稳定的燃气。碳5原料的饱和蒸气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函数或曲线可由供应原料的石化部门提供或是通过实验确定。公式中的压力修正值K是为修正实际应用中碳5原料饱和蒸气压与温度曲线发生飘移而确定的值,一般由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热值比较,反馈一偏值信号给主控电脑加以修正,正常情况下一般K=0。
本发明的燃气当其用作城镇燃气(如城市管道煤气)时:碳5的蒸气含量为15~40%,其余成份为空气,环境温度>—5℃。工作压力为1~300KPa。碳5蒸气量为15~40%时,混合燃气的热值相当于天然气或其它城镇燃气的热值,适合用于作为城市管道燃气之用。只有当环境温度大于—5℃时,混合燃气才能保证在上述的混气范围内被正常使用。1~300KPa范围的工作压力可以保证混燃气在常温下为均匀的混合气体状态。
本发明作为一种混合燃气,其制法如下:在盛有温度>—10℃的碳5蒸气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压力1~600KPa的压缩空气,经充分混合后得到碳5蒸气量可在12~70%范围内所需配比的碳5蒸气/空气混合气。这样的制气方法是纯物理的制气法,其参数范围的选择已在前面陈述,本制法利用碳5原料沸点低、易挥发的特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在碳5蒸气中混入一定压力的空气,制成碳5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混合后的气体在工作压力及使用温度条件下保持气体状态。碳5蒸气可通过多种常规的方法得到,如:加热碳5液体使之蒸发得到蒸气;依靠碳5的饱和蒸气压进行自然蒸发;利用负压进行减压蒸发等。由于燃气的工作压力大于大气压,所以制气过程要在密封容器(包括输气管道)内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若夫;顾建平;莫志云;杨泉,未经朱若夫;顾建平;莫志云;杨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90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铠装电热塞
- 下一篇:二甲基烯丙胺及其盐的精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