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芯材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16467.6 | 申请日: | 199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390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4-13 |
发明(设计)人: | 郑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克胜 |
主分类号: | B21D13/00 | 分类号: | B21D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文意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内***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成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一种长条形金属片芯材成型的装置。
通常用于汽车后行李厢侧板顶缘的黑色橡胶长条,是由一种在中间具有连续排列的长方孔,其两侧有连续排列的齿部的一长条金属片,并在其外部包覆一橡胶片而构成。使用这种包覆有金属片芯材的橡胶长条,当汽车厢盖盖下时,可以具有防水、防震以及缓冲的作用。制造这种芯材的传统方法,是将金属片送入上、下模具之间,以冲压方式,对金属片冲压而成。这种加工方法,其弊端在于:由于芯材是被冲压成具有长方孔及齿形,因此在被冲孔部位便产生了许多废料,所以材料利用率较低,并增加了处理程序;其次,是冲压作业噪声大;此外,冲压作业时,上料,冲压,下料的操作是断续的动作,因此由原金属片材料至成型所需的时间较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滚轮,摩擦轮和园柱摩擦轮组成的芯材成型装置。使用该装置便能以滚压,拉伸和压平方式,将平滑金属片滚压成具有切痕的半成品,同时能将此半成品再加以拉伸,压平制成成品。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使用在其周面上刻有呈刀刃状条形凸体的两个滚轮、两个具有V槽的摩擦轮以及两个具有园柱面的摩擦轮,三种轮子相对排列安装以构成芯材成型装置,这样,当金属片进入两滚轮之间即被剪切有切痕,随后,它将被带动进入两摩擦轮并被拉伸,最后进入两个园柱面摩擦轮从而被压平成成品。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滚压,拉伸和压平方式,而不是采用冲压加工方式而将金属片滚压成具有系列长方孔与系列齿间之芯材成品,因此整个制作过程中没有废料,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就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噪声以及减少了上下料的时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两滚轮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两摩擦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两园柱摩擦轮的立体示意图。
现在,结合各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当金属片(70)由导槽(90)进入两滚轮(10)、(20)之间时,它将被滚压,第一滚轮(10)和第二滚轮(20)的周面上刻有复数条的条形凸体,如图5所示的条形凸体(12)、(13),(14)和(15),该等条形凸体略呈刀刃状,该等条形凸体被二槽(11)和(16)区分为数个系列,如条形凸体(12)是处于一侧边的系列中,条形凸体(15)是处于另一侧边的系列中,而位于中间的一系列条形凸体为(13)、(14)等等,其排列为长、短交错排列。当两滚轮的周面啮合而滚动时,可使金属片(70)由两滚轮之间通过且第一滚轮的条形凸体与第二滚轮的条形凸体一起将金属片(70)剪切成具有连续排列的切痕(71)、(72)、(73)。
第一摩擦轮(30)与第二摩擦轮(40)各具有一个V槽(31)、(41),如图4所示。在实施时,该第一摩擦轮(30)与第二摩擦轮(40)的直径可略大于上述的第一滚轮(10)与第二滚轮(20),或者该第一摩擦轮(30)与第二摩擦轮(40)的每分钟转速略大于第一滚轮(10)与第二滚轮(20),这样,则可以使得该两摩擦轮(30)、(40)的切线速度大于该两滚轮(10)、(20)的切线速度,因而对已被滚压出切痕的那一段金属片(70)产生一拉力,从而可将这段具有系列切痕(71)、(72)、(73)的金属片拉伸而成为具有系列长方孔(75)、(78)、(76)、(79)和系列齿间(74)、(77)及齿部(80)的金属片。
金属片(70)在第一摩擦轮(30)与第二摩擦轮(40)滚压之后,已被延展,然而整体的表面却略具有凹凸,并不平整,因此第一园柱摩擦轮(50)与第二园柱摩擦轮(60)便可发挥其功能。第一园柱摩擦轮(50)与第二园柱摩擦轮(60)的周面(51)、(61)是园柱面,当它滚动时,除可带动具有长方孔(75)、(76)和齿件(74)的金属片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将金属片(70)压平。
上述方案的实施,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对金属片芯材成形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克胜,未经郑克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6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