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原料浓度石油树脂的加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2110947.4 | 申请日: | 199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21A | 公开(公告)日: | 1994-03-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石化总厂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8/04 | 分类号: | C08F8/04 |
代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专利代理服务部 | 代理人: | 赵建华,马洪发 |
地址: | 16335***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料 浓度 石油 树脂 加氢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高原料浓度下石油树脂的加氢方法,属于石油树脂加氢脱色和改善树脂热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后处理领域,石油树脂是利用裂解馏份油经催化聚合或热聚合而得到的。
石油裂解中副产的20~260℃馏份裂解汽油,经过热聚合或催化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石油树脂,虽然用此法生产的石油树脂对于某些应用具有很好的性能,但是存在着颜色深,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差等缺点。
美国专利3,442,877;3,484,421和3,701,760公布了石油树脂加氢技术,采用的是连续固定床加氢工艺,被加氢的固体石油树脂用溶剂溶解后进行加氢。溶剂一般是正庚烷、异构烷烃、环己烷和矿物油精等,其溶解石油树脂的浓度不超过30%,一般在20~25%。加氢后的树脂颜色,热稳定性和互溶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日本专利平1-190704公布了石油树脂熔融状态下的固定床加氢技术,该工艺是使石油树脂在较高的温度下(200℃以上)熔化,然后保持一定的温度进行加氢。
石油树脂加氢的催化剂一般是载镍或载钯的催化剂,催化剂载体是三氧化二铝和硅藻土。
采用上述溶剂进行树脂加氢,由于原料树脂浓度较低,影响了装置的处理能力,加氢后溶剂回收量较大,造成能耗增加。另外,采用低浓度下加氢树脂加氢降解较为严重,熔融状态下加氢虽然能克服上述缺点,但是,由于整个加氢系统要维持较高的温度,能耗增加,而且给工业操作带来了一定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原料浓度下石油树脂的加氢方法,用廉价高效能的溶剂,实现高原料树脂浓度的边连续固定固定床加氢工艺,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
本发明采用催化重整副产的C9重芳烃或者乙烯裂解C9重芳烃为制备溶剂的原料,其沸程一般是150~200℃,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催化重整或蒸汽裂解副产的C9芳烃,在加氢反应温度180~280℃,压力1.0~10MPa,空速0.1~2.0h-1,氢气与C9的体积比为1000~3000∶1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加氢的目的是将C9芳烃转化成饱和的环烷烃,然后在蒸馏装置上切取140~200℃馏份油,占C9芳烃的90~95%(重)。再调入5~15%的C9芳烃,便制得用于石油树脂加氢时溶解树脂用的溶剂。此处调入C9芳烃的目的是增加树脂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因为C9芳烃对树脂具有较好的溶解度。
制备溶剂所采用加氢催化剂可以是任何用于石油树脂加氢的催化剂,即载镍或载钯的催化剂(例如:Harshaw Ni-0140或Engelhard0.5%钯/三氧化二铝)。加氢装置也采用石油树脂加氢反应装置。与现有技术的石油树脂加氢相比只是工艺条件不同。加氢过程中为了解决反应放热问题可以采用产品部分循环的方法,来稀释原料中芳烃的浓度,C9芳烃与部分循环产品的比例是1∶1~1∶6(重量比)。
本发明制备的溶剂在室温下可使石油树脂的溶解度达到30~70%。
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高原料浓度下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1详细介绍高原料浓度下石油树脂的加氢过程。
首先石油树脂在混合器1中用溶剂进行溶解,溶解温度20~100℃,溶解时间1~4小时(根据混合温度而定),树脂浓度30~70%(重),溶解后的树脂进入原料储罐2,在储罐2内沉降(主要沉降树脂中的少量不溶物),经加热器3加热后与氢气混合打入反应器4。加氢反应压力3.0~20MPa,温度240~320℃,重量空速0.1~1.5h-1。
加氢催化剂是载镍或载钯的催化剂,催化剂载体是三氧化二铝和硅藻土(例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电石厂生产的镍、铝、锰/硅藻土催化剂)。一般认为载镍催化剂比较好,共操作温度比较低,抗毒物能力比较强。
加氢后的物料经冷却器5冷却后进入氢气分离器6,分离出的氢气通过循环压缩机增压循环使用,加氢液体产品进入储罐7,然后经蒸馏装置8蒸出溶剂,最后得到的加氢树脂经冷却后去型包装。
蒸出的溶剂调入5~15%的C9芳烃后循环使用。调入C9芳烃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补充加氢过程中溶剂的损失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树脂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调入量最好不高于15%(重)否则会引起石油树脂加氢反应器的温升,影响石油树脂的加氢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石化总厂研究院,未经大庆石化总厂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09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七花保健饮料
- 下一篇:生猪增肉抗病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