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自由度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90107699.6 | 申请日: | 199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53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8 |
发明(设计)人: | 広井和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G05B11/42 | 分类号: | G05B1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度 控制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自由度控制器,这种控制器能完成过程扰动的最佳控制,并能最佳控制跟踪目标过程值或设定点值。
PID控制器已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数字式PID控制器的应用不断增加而替代模拟PID控制器,并且现在在控制工厂中已成为不可少的一员。数字式PID控制器执行如下的基本操作:
MV(S)=Kp{1+1/(TIS)+(TDS)/(1+ηTDS)}E(S) …(1)
这里MV(S)是一个操纵变量,E(S)是一偏差(量),Kp是比例增益,TI是积分时间,TD是微分时间(derivative time),S是拉普拉斯算符,η是系数,和1/η是微分增益。等式(1)确定了一个偏差(量)的PID控制。这种控制一般称作“偏差PID控制”。
但是,在偏差PID控制中,设定点SV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阶跃式变化(Stepwise)。由于设定点值SV的阶跃变化,PID控制器往往执行一过量D(微分)操作,因此操纵变量MV变化很大,结果,PID控制器给所控制的系统一个冲击。或者,PID控制器的设定点跟踪特性具有过冲,因此,控制器不可避免地执行一种振动操作。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PID控制器对PV执行D操作,而不是对偏差(量)进行D操作。这种PID控制器已投入实际使用。这种PID控制器执行下面的操作:
MV(S)=Kp[{1+1/(TIS)}E(S)
-{(TDS)/(1+ηTDS)}PV(S)] …(2)
这里PV(S)是来自受控系统的控制值。
等式(1)和(2),每一个都确定了一个自由度的PID控制操作。仅有一组PID参数能被设定。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最好的控制过程扰动的最佳PID参数和最好的跟踪设定点的最佳PID参数具有不同的值。
1963年,伊塞斯I·赫罗瓦兹(Issac I.Horowitz)公开了一种两自由度PID(2DOF PID)的算法,其中能独立地设定两组参数,这种算法不但使PID控制器能有效地控制过程扰动,而且能精确地跟踪设定点的值。此后,这种算法被用于许多PID控制器中,这些控制器在实际使用中对工厂进行着高水平的控制。在这种2DOF PID算法中,首先设置控制过程扰动的最佳PID参数。当设定点值改变时,则PID参数按照为新设定点值选定的设定点滤波器的系数自动地变化。
图1是常规的2DOF PID控制器的方框图。该控制器包含设定点滤波器装置H(S)和PID控制器(PV微分)。如图1所示,设定点滤波器装置H(S)连到PID控制器的输入端,该滤波器装置H(S)包含:超前/滞后装置1;一阶滞后装置2;不完全微分装置3;减法器装置4;不完全积分装置5;加法器装置6。该超前/滞后装置1把一超前或滞后量加给设定点值SV。该一阶滞后装置2把第一滞后(延迟)加给设定点值SV。该不完全微分装置3对微分增益设置一个上限值,且也延迟微分操作。该减法器装置4从不完全微分装置3的输出中减掉一阶滞后装置2的输出。该不完全积分装置5对减法器装置4的输出进行延迟。该加法器装置6将超前/滞后装置1的输出和不完全微分装置5的输出相加。加法器装置6的输出SV或设定点滤波器装置H(S)的输出SV作为一个设定点加到PID控制器上。
PV微分型(对PV进行微分的)的PID控制器包含:偏差计算装置7;非线性装置8;PI控制操作装置9;减法器装置10和不完全微分装置11。该偏差计算装置7接收加法器装置6的输出SVO及受控系统12所提供的控制值PV,根据输出SVO和控制值PV计算出一个偏差(量)E。然后所获得的偏差E输入到非线性装置8。该非线性装置8对偏差E执行非线性操作,这种操作包括:死区非线性操作,偏差平方操作,和增益变化操作,然后产生一个输出。装置8的输出输入到PI控制操作装置9。该操作装置9对非线性装置8的输出执行PI控制操作,所述PI控制操作由等式(2)的右边第一项确定,由此产生一个PI控制值。该PI控制值加到减法器装置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76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塑性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
- 下一篇:铸铁-铜双金属复合材料烧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