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单道感应式人工耳蜗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6202153 | 申请日: | 1986-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2153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2-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塙;林金林;张建一;罗晓泉;陈锋;张正国;张五玲;魏志勇;张锦春;赵爱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N1/18 | 分类号: | A61N1/18;A61F11/00 |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铁路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梁绍明,高家福 |
| 地址: |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人工 耳蜗 装置 | ||
1、一种电磁感应式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是将声音信息传送到埋植在患者体内的电极,通过电刺激使感觉神经性全聋患者重建听觉的装置,由话筒、语音处理器、调幅传输器、发送线圈、接收线圈、刺激器及电极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语音处理器采用了前置放大器,带通滤波器和可调阈值比较器。信息传送器由开关式振荡器或开关式调制器,功率放大器,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组成。发射线圈为串联谐振式,接收线圈为并联谐振式。谐振电容紧靠发射线圈连接安装。振荡器采用固定电感的共基极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功率放大器为两级共发射级直接耦合式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其特征在于振荡电路与晶体管(45)间串一电阻(43),晶体管(45)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接有电阻(44),其振荡频率为射频。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其特征在于功率放大器是由倒相级晶体管(58)和晶体管(64)(65)(69)(70)组成的两级共发射极互补放大电路,以及电阻(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1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